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聯合國官員:做好這4個轉型 中國經濟或能「彎道超車」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2-19 08:50


「長期來看,決定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是消費增長、服務業發展、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經濟建設等4大方面「新轉型」的突破。這是中國經濟「轉大彎」,成功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這是聯合國貿發會議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博士的觀點。梁博士研究重點兼及戰略管理和公共政策,在國際投資的發展影響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研究,相關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中國經濟增長中消費貢獻度過低,產業結構中服務業占比過低——這種「異常」的結構是中國發展模式固有特徵的體現。隨著發展模式的轉變,這兩方面的結構轉型意味着經濟長期持續的巨大空間;換言之,只要這兩個變量達到「正常」水平,中國經濟也就提高到接近高收入的水平。在此基礎上,經濟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將為經濟增長注入重要動力。與此同時,綠色經濟的建設在提升經濟增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同時,也將在新興綠色產業的消費和投資領域帶來強大的增長動力。

消費轉型

中國必須依靠內需實現增長。投資在短期「穩增長」方面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從中長期看必須糾正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結構性的過度依賴投資問題。因此,「消費轉型」已經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核心問題。「消費轉型」的首要目標在於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持續、長期貢獻。


從2000年以來的數據看,「三駕馬車」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波動很大(見圖1)。2000-2015年間,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16年期間的均值為52.5%;投資貢獻率在16年期間的均值為50.1%;凈出口貢獻率的均值為-2.6%。顯然,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過高、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偏低。在凈出口幾乎「零貢獻」的情況下,「消費轉型」轉型主要表現在投資和消費在經濟增長中作用對比的長期變化。

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2001-2015(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國一直存在的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的發展模式雖然促成了驚人的經濟增長,但卻在一定度上抑制了消費,限制了本國消費者經濟福利的提升。特別是在入世後經濟藉助出口、投資和相關的產能建設投資超高速增長的階段,國內消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壓制的。另外,「大政府」也是一個制約消費的結構性因素。從消費者角度看,居民收入增長的相對緩慢、城鄉兩元化的經濟結構、巨大的貧富差距、社保體系的不完善都制約了居民的消費意願。除此以外,1990年代後期醫療、高教等領域改革的過度市場化傾向客觀上也起到了鼓勵儲蓄、制約消費的作用。因此,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費傾向增強的潛力巨大,相應地以消費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空間也很大。

中國經濟的「消費轉型」需要針對導致內需不足的結構性因素進行改革。如果能夠有效調整收入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和勞動報酬占比,並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措施提高消費傾向,中國居民消費的持續增長足以在較長時期內支持中國經濟再上台階。

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首先要注意收入和GDP增長的對比關係,努力追求高於GDP增速的收入提升,特別是勞動收入增長。2000年代中期以來工資高速增長的確帶來了生產成本的上漲,使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壓力。但是,這是中國經濟升級所必然經歷的一個過程——快一點,慢一點,早晚都要經歷。快一點,實際上可以理解為經濟轉型的一個積極信號:伴隨工資和收入的高速提升的是居民消費能力的迅速增強,這是實實在在的經濟福利,也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成功的「消費轉型」將帶來民生的持續改善,也意味着一個規模日漸龐大的中產階級的崛起,這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社會穩定、政治成熟的基石。從更廣泛的範圍看,「中國消費者」將成為繼「中國工人」後又一個改變世界經濟版圖的決定性力量。

服務轉型

中國的產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是「畸形」的:就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第二產業(主要是製造業)占GDP的比重過高,第三產業比重過低。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經濟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9.0%、40.5%和50.5%。從國際比較看,服務業占中國經濟的比重與發達國家70%以上的水平差距很大,也遠低於與中國人均收入水平相當的其他發展中國家。

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其實是製造業「過度」發展的結果,這與中國經濟自身的特點有關,也與強勢全球化時代的產能轉移和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定位有關。國際比較顯示:製造業在中國經濟經濟中占比過高(31%),但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中的占比卻太低(非洲僅為11%;印度為17%)。當然,中國服務業發展的相對滯後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後發優勢。變優勢為勝勢需要競爭力的提升,也需要經濟的結構性變革。

發達國家早已經歷了從工業化到後工業化時代的轉變,在整體產業結構中服務業所占比重持續擴大。隨著中國經濟在從中高收入向高收入演進,也必然經歷這一過程;可以說,服務轉型意味着中國經濟和社會從工業時代到後工業時代的轉變,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也不亞於工業化。另外,與製造業相關服務業的發展也將成為中國製造業升級的一個重要動力。

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8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子資訊產業藉助世界範圍內IT技術革命的浪潮實現了跨越式飛躍;特別地,中國利用自身的優勢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在相關的產業領域迅速建立其龐大的生產能力,成為電子產品製造和出口的第一大國。從總體看,中國企業在電子資訊產業的各個領域從相對低端的產品和行業起步,逐漸開始在高端產品和行業建立競爭優勢。例如,華為、中興已經成為全球電信設備製造行業的領先企業,在智慧型手機等終端方面,中國企業也開始以國內市場為依託走向國際市場並侵襲着蘋果、三星的「地盤」;計算機行業中,聯想等企業在PC方面的優勢比較明顯,在服務器領域也開始嶄露頭角;就芯片和其他關鍵零部件而言,中國企業也在產業政策的支持下迅速發展起來。

中國經濟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是資訊化向縱深的演進。這需要彌補傳統資訊化模式在研發、創新和核心技術上的不足;具體的轉型則反映在從注重硬件到關注軟件、從引進技術到自主研發、從產品生產到應用推廣、從資訊化產品到智能化服務等多個方面的轉變。

計算機、行動通訊、互聯網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經濟的面貌,技術融合帶來的重大產業機遇也已經充分地展現。硬件終端方面: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穿戴設備已經成為電子產品中的佼佼者;應用領域:基於互聯網的交易、支付和信貸業務的發展正在改寫服務業的版圖;就技術平台而言:高速互聯網、大數據、雲存儲和運算將為終端和應用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

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1億,高居世界第一。用戶基數、營運成本、市場和技術反應速度等方面的優勢又為細分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從全球產業競爭態勢看,美國和中國已經成為領先者,「G2」在互聯網上成為現實。從目前電子商務發展的整體情況看,中國網絡零售市場已經在2013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B2B市場與B2C與C2C市場的交易額風別達到6.3萬億元和1.3萬億元。另外,在行動應用以及電子商務向支付、金融等領域的延伸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了美國前面。從「溢出效應」看,電子商務方面「平台經濟」的超前發展對國內消費和跨境電子商務增長的增長提供了助力。

電子商務之外,傳統行業不斷「觸電」,數字化技術也在供應鏈的各環節引發重大變革。然而,整體上中國企業在互聯網、雲端運算等的應用上仍遠低於美國企業的水平,這方面差距的縮小無疑意味着勞動生產率提升的巨大空間。

本文摘編自梁國勇《中國經濟2040》(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有刪節。

綠色轉型

綠色轉型是中國經濟整體(涉及生產、消費、投資、能源、資源、運輸等所有經濟環節)從高消耗(能源、原材料)、高污染、高環境社會代價到低消耗、低污染、環境社會友好的轉變。廣義的「綠色轉型」也意味着「可持續性轉型」。

氣候變化領域,一個完備的全球氣候治理結構的建立決定了,各大經濟體都將或早或晚地展開向低碳模式的轉軌。這也將成為中國經濟綠色轉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與經濟整體的清潔化、集約化、節約化相輔相成。經濟的低碳化涉及經濟中投資、生產、消費等諸多環節和農牧林業、製造業、服務業、能源、基礎設施等很多領域。

一個特別重要的領域是能源,特別是電力。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產、消費國。一次能源(直接來自自然界的天然能源)中煤炭占比到達近70%;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經過加工轉換而成的能源)的主體電力中,燃煤火電比例也高達近70%。這兩個「70%」就決定了中國的整體能源結構以及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經濟體系具有高污染和高排放的特點。實際上,碳排放的高速增長以及嚴重的空氣污染和霧霾的出現,這樣的能源結構是罪魁禍首。對於緩解大氣污染,降低一次能源中煤炭的比重,提高天然氣等相對清潔的能源的使用非常重要。然而,這方面有一個經濟合理性的限度;另外,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作為化石能源在碳排放上的「貢獻」則是一樣的。因此,對於降低碳排放的目標來說,最重要的是降低發電量中煤電的比重,以及進一步提高煤電的技術水平、降低單位煤耗。實際上,「減煤」也是在能源領域緩解大氣污染問題最重要的對策。降低煤電的比重,一方面要大力擴展水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發電的新增裝機能量,亦在於核電的發展。

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在新能源、節能環保(如碳捕獲和存儲等)技術開發與應用、電動汽車、綠色建築等非常廣泛的領域都將有巨大的商業機會。

◆內容簡介

此書匯集了著者過去10年來對世界經濟新版圖和中國發展新路徑的研究成果,兼具宏大視野、深度思考和前瞻性建議。在構建一個基於大曆史觀的觀察維度之後,本書探討了全球化與中國發展的關聯,分析了兩者共同面臨的變局、動態和前景。着眼於長期轉型和增長,本書選取國際金融、貿易、投資等主要「接口」,探討了世界經濟呈現的新格局和中國經濟面臨的新問題。最後,著者將視野拓展到經濟之外,展望了一個可能到來的「中國世紀」。跳出中國看中國,立足世界看中國,希望此書能幫助讀者更清晰地認識我們所處的時代和我們面臨的道路。

自2016年開始實施的第十三個五年計劃如果順利完成,意味着「小康」目標的實現。那麼,10年、20年、30年後我們將在哪裡?中國是成為發達經濟體還是跌入於中等收入陷阱?這些關乎未來的問題實際上影響着每個中國人、每個家庭、每家企業今天的決策。在這樣的長時間維度上給讀者以實實在在的幫助,這是著者的希望。

《中國經濟2040全球變局與中國道路》

著者:梁國勇

出版時間:2017年1月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