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歷史高位:全球非金融債務占GDP225%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1-04 16:00
和訊網消息2017年全球經濟或依然疲軟,金融脆弱性難以改善。中國銀行(601988,股吧)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陳衛東認為,2017年全球金融發展面臨五大風險:美聯儲加息進程加快、英國脫歐進程的不確定性、全球債務水平超過警戒線、全球流動性面臨轉折、國際政治局勢發生巨大變化以及全球化進程遇阻。
陳衛東稱,從各個市場來看,預期2017年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幅度將不亞於2016年。其中,美聯儲加息和通貨膨脹壓力的出現,將導致全球利率水平出現普遍性的回升;外匯市場上,美元加息將導致美元維持強勢。受其影響,歐洲面對政治與經濟問題的交織,貨幣匯率回升的可能性不太大;新興市場貨幣則將繼續面臨較大的貶值壓力。「如果實體經濟能繼續增長,使流動性保持平穩,那麼全球股票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可能會得到支撐,但仍面臨流動性轉折而大幅回調的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金融危機往往與發達經濟體、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債務水平過高有關。目前,全球非金融部門(包括廣義政府、住戶和非金融企業)債務占世界GDP的225%,處於歷史最高位。其中,新興市場債務問題尤為嚴重。
陳衛東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新興市場企業加大了美元借款力度,以充分利用當時的低利率以及因美聯儲對金融系統大量注資而給全球市場帶來的充裕資金。據BIS統計,主要新興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不足60%增長至2015年末的110%,遠高於發達經濟體。
「一方面,債務規模過大可能影響私人部門去槓桿進程,阻礙脆弱的經濟復甦;另一方面,受經濟增長放緩、美聯儲加息、美元流動性變化、大宗商品價格疲軟等因素的影響,新興市場償債壓力將顯著增大,金融風險將進一步上升。2016—2018年,美元債務支付規模將達到3400億美元,迎來償債高峰期。」他表示。
另外,陳衛東還認為,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三去(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的關鍵時期,金融體系改革與開放進程均處於攻堅階段,各類金融風險可能進一步積聚,經濟下行帶來不良的趨勢性「雙升」。信用風險正從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向內地蔓延,從小微企業向大中型企業蔓延。其中,山西、內蒙古、黑龍江等省區不良貸款增幅明顯,海運、鋼鐵、化工等順周期行業風險上升則更為明顯。
同時,債務鏈條斷裂的可能性上升。受實體經濟去產能、去庫存等因素的影響,債務違約現象明顯增加。2016年5月底,債券市場違約事件31起,涉及金額為224.4億元,相比2015年增加了89%。「中國債務增長過快,可能會成為未來影響金融市場穩定的隱患。」陳衛東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