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機構與銀行合作力度加大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1-12 08:00
CTA策略受銀行委外青睞
隨著銀行委外對CTA策略重視程度的提升和投入的增加,今年以來,不少私募機構、期貨公司資管團隊參加了相關盡職調查邀請,有些已經進入了產品發行程序。
多位投資人士接受期貨日報記者採訪時均表示,儘管各類機構對2016年商品市場走勢背後的邏輯解讀不一,但大家在CTA策略上的態度基本一致:非常謹慎,傾向於以輕倉、短線交易等方式來減小回撤風險,而這迎合了銀行委外等風險厭惡型資金的投資取向。
「目前,我們已經和銀行委外進行了相關合作,包括五大行、城商行、信用社等,規模大的產品有幾億元,規模小的產品也有幾千萬元,都是量化CTA、主觀趨勢和其他商品多策略組合。」深圳市嘉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建春對期貨日報記者說,大多數銀行是去年開始對商品市場感興趣的,其一般委託券商、基金子公司和期貨公司等機構來代其操作,這些受託機構在進行投顧篩選、產品結構設計等方面都需要銀行點頭,合作的CTA產品大都是多策略。
因去年股指期貨長期貼水現指,多數私募機構放棄了曾風靡一時的量化對沖策略。
「2016年量化對沖策略收益能做到5%以上就很不錯了。」廣東逸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紹隆說,「去年做量化對沖的如果沒有任何敞口,想不虧錢都難,原因就是股指期貨貼水現指,平均一個月貼水1.5%,一年就是18%的成本。」
李建春告訴記者,去年他們公司只做了股票多頭策略,沒有做阿爾法策略對沖,「估計現在市場上做阿爾法策略對沖的人不多,阿爾法策略對沖頭寸可能不到100億元」。
在量化對沖策略規模急劇縮減的背景下,銀行委外對CTA策略的興趣漸濃。
據了解,前不久,有銀行委外對瑞達期貨(博客,微博)自主資管團隊的CTA策略進行了盡職調查。「我們已經向幾家大型銀行提交了材料,正在等待反饋,有意合作者以商業銀行居多,合作模式是FOF母基金中的CTA子基金,單個銀行的子基金規模或上億元。」瑞達期貨資管部負責人馬玉鳳對期貨日報記者說。
「相比2015年,2016年我們的資管產品平均收益有所下降。去年期貨市場上時常出現行情走勢與基本面、技術面相悖的情況,我們不敢貿然進場,因此減少了交易次數,降低了倉位。」馬玉鳳說,「其實銀行仍然認為商品期貨市場風險較大,但行情驅使其加大了對CTA策略的投入,一般來說,銀行委外的理想預期收益在10%—20%,最大回撤不超過3%—4%。」
深圳市盛冠達資產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總監黃燦透露,他們公司目前也與銀行委外有合作,但多為套利策略產品,CTA策略方面暫無合作。
「商品期貨市場的波動率大,預期收益更高,相應的回撤也就更高,而銀行委外資金對套利策略的預期收益一般在8%—10%,最大回撤在2%—3%。」黃燦說,他們公司在商品投資方面以量化CTA策略為主,去年全年的收益在20%左右,最大回撤不超過7%,「我們一般根據市場波動率的升降來決定是否追加投資,不會改變原有策略模型運行,而市場上其他主觀CTA策略需要通過輕倉或短平快等方式來降低市場風險」。
黃邵隆告訴記者,他們公司現在已經不發行主動管理型產品,而是傾向於被動投資型產品,如指數、CTA等產品,「但CTA很難做大規模,我們要求的起步規模是3000萬元」。
「現在的商品期貨市場和之前有所不同,以前規模不是很大的資金一下就能出來,而現在不行了,我們現在仍是純程序化交易,在這種市場行情下,採取的是短平快和輕倉處理方式。」黃邵隆說。
在黃燦看來,2016年商品市場出現大幅波動行情的主要原因是,市場對宏觀經濟預期出現了分歧。過去很多年,市場一致認為經濟未見底,大宗商品價格維持下跌格局。而去年上半年,市場上出現了宏觀經濟見底的聲音,使得多空分歧加大,先是一波明顯的上漲行情,後因供需基本面和預期不符而出現快速調整。到了去年下半年,在政策面和資金面的配合下,商品市場出現見底跡象,投資者因看好2017年經濟而使商品市場迎來一波上漲行情。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