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美股評論:納指五千點源頭是創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3-04 08:38


導讀:納指再度收於5000點以上,MarketWatch專欄作家高德(Howard Gold)強調,納指的複原速度是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所僅見的,而其背后關鍵的推動力,其實是美國強大的創新機制。

以下即高德的評論文章全文:


終於,在漫長等待之后,納斯達克綜合指數2000年3月之后首次收於5000點的標誌性水平以上,而當初互聯網泡沫時代5048.62點的歷史紀錄,也几乎是觸手可及了。

當然,我們在這裏還沒有將通貨膨脹問題納入考慮,STA Wealth Management的羅伯茨(Lance Roberts)最近就指出過,如果要回歸據通貨膨脹調整后的峰值,指數還得再漲2000點以上。

可是,無論怎樣,我們都不能否認一個事實,即正如我去年9月的一篇文章中所寫到的,納指的複原(至少名義上是)速度比過去一個世紀當中任何一次重大泡沫破滅后都來得要快。

我們應該記得,從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指數的損失幅度達到難以想象的78%,而十五年后,我們就已站在原來的地方了。

相比之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大蕭條之后回到1929年高點用了足足二十五年。還有,日本日經指數1989年12月曾達到3萬9000點的峰值,而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現在的點位還沒有當初的一半。

確實,今日的納斯達克其實也已不再是當初的納斯達克了。具體來,和2000年相比,這裏的企業數量要少得多,而平均市值卻比當初高出近一倍,還有企業的歷史中值是二十五年,而當初是十五年。

一些2000年曾呼風喚雨的大玩家,現在只能算作是當初的影子。就市值論,微軟(MSFT)和英特爾(INTC)只有他們2000年峰值的60%,思科(CSCO)和雅虎(YHOO)是40%,高通(QCOM)倒是增長了大約三分之一。當初排名第五的世通,2002年在會計醜聞當中轟然倒地,殘余的部分已被Verizon(VZ)收購。

不過,在老傢伙們不再給力的同時,新一波科技公司和生物技術公司則逐漸成長起來,走向強盛。蘋果(AAPL)、亞馬遜(AMZN)、Priceline(PCLN)和星巴克(SBUX)自2000年開始,合計新增了超過1萬億美元市值,而其中蘋果自己就獨占了四分之三的份額。

還有那些稻糠姆時代結束時甚至還不曾上市的公司,谷歌(GOOG)、Facebook(FB)、Netflix(NFLX)和特斯拉汽車(TSLA)四家,總計為納斯達克投資者創造了6350億美元價值。

幾大生物技術巨頭安進(AMGN)、Biogen Idec(BIIB)、Celgene(CELG)和Gilead Sciences(GILD)自2000年以來合力貢獻了3150億美元。

加起來,這少量的12家公司總計創造了2萬億美元新增市值。

事實上,相對來,生物技術甚至是更大的贏家。

2009年3月以來,納斯達克生物技術指數猛漲了484%之多。同期之內,追蹤納斯達克市場最大100支科技股票的First Trust Nasdaq 100 Tech Sector ETF(QTEC)回報率324%,納指本身的回報率接近300%。

相當時期以來,科技和醫療都是我非常看好的兩個板塊。我想,兩者目前都在長期牛市當中。我個人喜歡Guggenheim S&P Equal Weight Health Care(RYH)和Guggenheim S&P Equal Weight Technology(RYT)這兩支ETF,一直在自己個人退休賬戶中持有。

前述的那12家公司徹底改變了我們溝通和娛樂的方式,讓我們的購物、駕車、旅行,甚至喝咖啡都和以前大大不同了。生物技術公司開發出各種藥物,能治療多發性硬化、高膽固醇、肝炎、艾滋病和各種各樣的癌症。

我知道有些人會,這整個一場牛市的最重要基礎,都是聯儲的廉價貨幣政策。可是,當我們仔細審視一下這12家公司的名單,想想它們都做了些什麼,我們就會明白,那2萬億美元不是平白多出來的,一切並不是更多的投資那麼簡單。

納指重回5000點再度證明:美國的創新機制依然運轉良好。如果投資者足夠明智,能夠找到好的時機並堅持下去,就會成為大贏家。(子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