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川普猛攻反對亞股有利 港股今年報酬上看15%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2-16 12:34
MoneyDJ 新聞 2017-02-16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川普 (Donald Trump) 狂發推文抱怨全球貿易環境對美國不公,但素有「末日博士」之稱的麥嘉華 (Marc Faber,見圖) 認為,在川普大砲攻擊的壓力下,亞洲各國將自尋出路、朝中國靠攏,亞股未來看俏。
CNBC 報導,麥嘉華 16 日在接受專訪時指出,川普的推文就算措辭嚴厲,亞股大概也只會下滑一天左右,因為亞洲如今是以中國為主軸,對台灣、南韓的出口業來說,中國的重要性如今已比美國重要。
麥嘉華表示,亞洲以及包括墨西哥、歐洲在內的世界各國,將意識到美國不再是可靠的貿易夥伴和盟友,靠自己最實在,這也是中國開始推動內需成長的主因。
根據麥嘉華觀察,台灣、南韓過去三個月對中國的出口節節攀升,就是因為中國內需增溫的緣故。因此,他認為亞股應該能夠受惠,預期香港、新加坡股市今 (2017) 年計入股利的報酬最多上看 15%。
與此同時,麥嘉華也認為,即便美股最近漲翻天,但表現恐將不如新興市場,因為美股牛市已長達 8 年之久,逐漸趨近成熟。
川普四處點名別國操縱貨幣,威脅要課徵關稅、實施貿易保護主義,但新興亞洲市場今 (2017) 年年初表現依舊優異,為何會如此?專家直指,雖然全世界都聚焦川普,但新興亞洲這波漲勢,實際上是由中國帶動。
也就是說,想要知道新興亞洲這波通貨再膨脹的市場狂潮何時翻轉,有三點要觀察,第一個就是要看中國是否還在進口原物料,第二是機構投資人是否還在注資亞洲,第三則是亞洲央行對貨幣升值的容忍程度。
barron`s.com 2 月 13 日報導,美銀美林外匯策略師 Adarsh Sinha 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雖然大家都把焦點放在美國,但亞洲這波通貨再膨脹的題材,主要卻是由中國拉動。1 月份期間,中國向亞洲其他市場進口的商品總額年增 16.7% 之多,增幅創 2013 年新高。
中國的進口活動通常跟當地的鋼鐵產能密切相關,鋼鐵業的產能利用率大約領先一季。因此,觀察中國第 2 季的固定資產投資 (FAI)、鋼鐵生產數據,就能據此研判,此波由中國帶動的通貨再膨脹交易潮,究竟何時會退燒。
中國債務推積如山、又恐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middle income trap,即發展中國家面臨勞動成本上升、成本競爭力下滑,但技術創新又跟不上先進經濟體的困境),全球投資人過去十年來持續減碼陸股,減持程度已逼近歷史高。不過,摩根士丹利(又稱大摩) 認為,中國不太可能破產,又能逐漸轉型為高收入國家,全球投資人應該開始買進陸股。
barron`s.com 2 月 13 日報導,大摩經濟學家 Chetan Ahya 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經濟的價值鏈地位若能往上推升,例如關閉老舊且產能過剩的產業,發展健康照護、教育、環保服務等高附加價值的經濟活動,那麼中國人均所得應有機會在 2027 年跨越 12,500 美元的高所得門檻,從目前的 8,100 美元攀升至 12,900 美元。中國在電信設備、半導體、鐵路、電力供應建設和國防的發展,也即將對傳統的業界領導者產生嚴重威脅。
大摩並估計,2021-2025 年,中國實質 GDP 成長率平均會來到 4.6%。目前中國債務對 GDP 的比例跟 1980 年的日本差不多,人均所得則與 1980 年代中期的日本相當,若中國能堅守底線,不像日本一樣簽署《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讓自家貨幣大幅升值,那麼成長率將有望持續跑贏全世界。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