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印度也在使用五年計劃 但比中國耳目一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1-12 09:35


香港證監會前主席沈聯濤撰文指出,印度、中國和馬來西亞面對的共同挑戰,在於農村移居城市的人口與身處擠擁環境的城鎮居民不同,他們不具備創新及創業的知識及技術,而這種城鄉之間的分野往往導致貧富懸殊。你不能指望稻農在一夜之間創立一家互聯網公司。因此,將農耕文化轉型為創新及創業文化,需要一個時代的時間,不能操之過急。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中國最近召開五中全會,討論第13個五年計劃(2016至2020年),尋求在這關鍵五年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於2020至2024年間確立先進國家地位(即人均收入超過1.3萬美元)。


無獨有偶,印度也有自身的第12個五年計劃(2012至2016年),但總理莫迪廢除了舊有的計劃委員會,取而代之的是服務印度政府的智囊機構──改革印度全國學會(national institute for transforming india)。該學會與計劃委員會不同之處,在於其包括來自地方政府的成員,可以有效轉達各州份有關發展事務的意見。

在中國,各省市根據全國規劃指標自行制定五年計劃,由國務院轄下的權力機構發改委協調。

馬來西亞也將推出第11個五年計劃(2016至2020年),目標是在2020年左右確立先進國家的地位。

今時今日,由於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已達到約三分之一,因此內地的第13個五年計劃對全球經濟將構成重大影響。所以若中國增長放緩,將影響商品價格及全球貿易,新興市場的商品生產商將尤其受到沖擊。

有人認為,中國規劃部門將把年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從目前第12個五年計劃錄得的平均8%,調低至約6至7%。若果真如此,這段時期內印度經濟的增幅有可能大於中國,盡管印度目前的經濟規模仍然較小。

上述三個國家都面對三個政策挑戰。

首先,急速城鎮化可以帶來機遇,也可構成挑戰。亞洲城鎮化的覆蓋范圍已超過總人口的一半,市中心區有可能發展成創新產業云集的智慧城市,也有可能形成貧民窟,污染環境、堵塞交通、浪費能源及資源。

其次,服務業急劇擴張,為經濟貢獻了一半的附加值,也成為創造就業最多的行業。如何提高服務業所創就業的素質,是重大的挑戰。

第三,這三個國家都極為重視創新產業,希望將之發展成增長引擎。麥肯錫早前就中國的創新情況發表報告,內容令人大開眼界。報告認為,創新有四個領域,中國在其中兩方面都擁有優勢:即以客為本和效率驅動。另一方面,與日本及德國等先進國家相比,中國有需要大大提高以科學為本及工程為本的創新。麥肯錫估計,若創新產業得到恰當扶持,到2025年或可為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貢獻最多達2至3%的增長,相當於gdp總增長的35至50%。

改革印度全國學會則采用另一種方式,並非探討農業、工業和服務和傳統行業的發展,而是認同可以推動印度增長的共通要素是創新和企業家精神。該學會計劃在未來十年最多創造1.15億個非農業職位,同時也承認規劃部門無法為國家挑選贏家,因此尋求進一步宣揚企業家精神和鼓勵創新。學會的專家小組制定出一個名為“阿塔爾創新任務金字塔”(atal innovation mission pyramid),識別出短、中、長期的框架,以刺激創新和創業。

金字塔頂端是快速見效的方法,例如舉辦比賽,向優秀的創新意念和初創企業頒獎;鼓勵企業借助大學進行研發工作;提升企業孵化器的作用;以及在全國推廣創業及創新。在金字塔中間,即未來5至7年內,報告建議利用數字平臺鼓勵創新,並改革教育制度,以鼓勵創意,此外還應提升工人技術,令營商更加便利,並加強保障知識產權。

長遠而言,需要改變整個世代的國民心態,消除文化中對創業的偏見,並將創業納入政府經濟及社會計劃,並在政府與企業家之間打造協調和合作的文化,包括將創業與社會相容議題掛鉤。

印度的試驗令人耳目一新,因為其致力吸納市場專才,以推動創新和創業,並承認公務員和學者在營商方面並無親身經驗,因此難以真正改善營商環境。

印度、中國和馬來西亞面對的共同挑戰,在於農村移居城市的人口與身處擠擁環境的城鎮居民不同,他們不具備創新及創業的知識及技術,而這種城鄉之間的分野往往導致貧富懸殊。你不能指望稻農在一夜之間創立一家互聯網公司。因此,將農耕文化轉型為創新及創業文化,需要一個時代的時間,不能操之過急。

就連城市也無法輕易做到創新和變革。

雖然香港沒有制定五年計劃的傳統,但身為中國一部份,香港也必須在中國的計劃框架之下發揮所長。港府知道香港未來的競爭力取決於能否推動科技進一步發展,但迄今計劃中的創新及科技局仍然未成立。計劃必須實踐,才能發揮作用。

20世紀的發展思維僅限於硬體投資。但到了21世紀,進步主要見於軟件領域,因為軟件關乎人的素質和能力。舊式的發展是投資於物品,但新經濟需要投資於人才。如果一個家庭要取得成功,投資對象會是他們的房子,還是他們的孩子?

如果一個國家要成功,就需要在下一代身上投資。(文章來源:南早中文)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