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港廠商已難在大灣區立足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12-19 09:11


雖然中央政府不斷敦促地方政府要與港澳兩地緊密合作,要求他們要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現實卻是香港的廠商在大灣區的歷史任務大體已經完成,可扮演的角色已愈來愈少,有不少甚至連站也站立不住,只好放棄生意回港退休。我身邊有不少廠商朋友,近年都不得不選擇走上這條路。

這批朋友,在改革開放初期,已紛紛把生產綫北移,為中國大陸的工業現代化,帶來了當時內地極之缺乏的資金、技術、市場觸覺、與經營管理模式。珠三角的鄉鎮能迅速工業化與城市化,他們居功至偉。沒有這批港商的冒險家精神與堅毅不屈的努力,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不會這麼快就可以形成,並發展至今天這樣的陣勢。

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早已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並一度擔當主力角色。在大陸政府尚未對大灣的概念有意識的時候,大灣區已透過自體生發的方式,互動互適地進行自組織,有機地逐步演變形成。

其實,世界上其他的灣區城市群,起初都是自組織的;政府只是在中後期,才在政策上加以配合吧了。所以我對透過政府規劃去打造大灣區的說法,一直都抱懷疑的態度,直到我察覺,原來深圳之所以有這麼好的發展,亦離不開國家的部署與規劃;這才令我對國家政策的功能有較開放的看法。

我雖然不再全面否定國家可扮演的角色,但我仍認為,深圳的發展成功可能有其偶然性,其經驗不一定每次都可以複製。即使能夠複製,也只局限在社會主義國家,對香港不一定適用。

香港行資本主義制度,政府一向不干預商業運作,根本沒有機制,由政府去指導商界去配合中央的戰略部署,政府只能搞些研討會,叫商界來和應一下,但商界回到公司後會怎樣配合,政府根本管不著。

而更關鍵的一點是,香港企業的競爭力已大不如前,已很難要他們在大灣區的發展中,起太多的主導作用。相對大陸年輕一代的企業家,香港的企業家大都已屆退休年齡。而他們的子女卻往往寧願做專業人士,也不願意返大陸做廠,因為做專業人士穩穩定定,不用冒風險,不用受壓力,不用擔心市場突變,而更重要的是不用與大陸官員打交道。所以很多香港的廠商都後繼無人。

再者,很多香港的廠商已在大陸失去優勢,他們原先掌握的技術已開始落伍,他們在創新科技與移動互聯網的應用上都已不及內地新一代的對手。他們年紀大了,冒風險的胃口已減,而他們在內地的對手卻善於利用資本市場的閒資。而更輸蝕的,是他們的願景不及對手宏偉,以至他們的對手往往可以吸引到更好的人才,令他們在整體競爭力方面沒法佔有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香港在大灣區所扮演的角色只會逐步減少。今後不但難起主導作用,而且連想追得緊貼一點也會跟得很辛苦。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