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王時齊/走味的遊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12-26 09:49
組織一場大型群眾運動從來就不簡單。相較於把群眾動員出來,真正的困難反而在於如何讓運動收場後,可以累積未來的能量,可以創造更多的正當性。上周六這場無法收尾、最後走味的勞團遊行,再次印證了這樣的經驗法則。
勞基法修正這個議題,顯示出一定的世代落差。年輕族群及學生把他們對社會環境的不滿,具體投射到勞基法修法上。換句話說,他們不爽的不只是修法內容,而是來自於低薪、長工時、高房價等等,綜合因素的交叉感染,讓年輕人生活大不易的怨氣。坦白說,這股怨氣,不會因為政院不斷解釋修法內容而消除。
因此,在周六的遊行中,除了發起的勞團之外,也有一定數量的年輕朋友參加。他們不屬於傳統的工會組織,相信走上街頭挑戰體制與秩序,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當勞團宣告活動解散,準備改日再戰時,幾百位年輕人拒絕接受指揮,更拒絕離開街頭,甚至痛罵主導遊行的勞團「打假球」。
天黑之後,遊行的加演場就此展開。年輕的抗議者在沒有指揮者的情形下,在行政院及台北車站周邊不斷移動,短暫占領各大交通幹道,刻意阻擋汽機車,不讓用路人移動,造成民眾和警方的零星衝突。這場遊行至此,已經變調走味。在漫無目標、有路就擋的情緒下,社會看見的焦點反而變成遊行者阻礙交通、和路人嚴重衝突。
社會運動最重要的目標,是說服社會,援引更大的力量形成壓力,迫使政府改變政策。但如果說周六下午的遊行,是希望以動員人數展現對行政院的壓力,晚間的這場「游擊戰」,已經看不出具體的目標是什麼。既像抗議,但更像洩憤;不想就此罷手,卻也不知該往哪裡走。
下班後要接小孩的媽媽,被塞在車陣中乾著急,氣得向擋住路口的學生開罵。抗爭者的出發點雖是公益,但被塞在街頭、下班回不了家、小孩等不到媽媽,則是庶民生活的現實。所以當抗議的方式嚴重挑戰常民的生活秩序,就只能承擔不被社會同情風險。
警方最終還是排除了陳抗,也恢復交通。柯 P 事後承認是他下令的,縱使陳抗團體中有律師指控驅離行動太過粗暴,但身為地方首長,柯文哲勢必得為政治決定負責。柯 P 還略有不滿地說,主辦單位有能力把群眾帶出來,就要把群眾帶回去。不過從結果看來,勞團雖然有宣布解散,但人不只沒散、還到處流竄。換句話說,主導和發起遊行的勞團,最後顯然 hold 不住場面。
收尾時的混亂,讓這場宣稱破萬的遊行焦點被模糊。各方的討論轉而聚焦在警方排除陳抗的手段上,這顯然不是事先期待的成果。
更糟的是,指責警方脫下女學生的衣服,立刻被警方的影像證明是不實的指控。而部分在野黨人士、社運團體在第一時間,不明究理的跟著謠言指控,事後也不見正式的撤回甚至道歉,讓價值的追求蒙上栽贓汙衊的陰影。
不過,台灣社會也應該要注意一個新的社會現象,就是驅使年輕人上街頭的,並不是因為誰的號召,也未必固著於某個議題,而是來自他們在社會結構中受挫,因而產生的憤怒與挫折。
從社會運動的角度來看,複雜多元的組成分子,會導致指揮困難,甚至失控。但從執政者的角度來看,如果經常在各項議題上失分,多元的反對者們最終還是會成為推倒政權的大浪,這一點,之前馬政府的殷鑑不遠。
街頭上的年輕人是全世界民主政府的共通困擾。他們極度憤怒、拒絕妥協,也沒有明確的政治議程,不易溝通。政府在街頭上跟他們的衝突,只會累積成彼此的怨恨。街頭不是答案,執政才是解方。民進黨政府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努力改善這群崩世代、厭世代的處境,才有可能讓他們離開街頭,回到生活。
●作者:王時齊/政治評論家。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 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文章歡迎寄至 public@nownews.com
『新聞來源/NOWnews http://www.nownews.com/』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