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發行這類商品的機構,包括了當地的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商,及信託業者等等。大家看準了中國龐大的游資無處可去(投資管道有限),於是紛紛地推出各式各樣的金融性商品,來搶食這一塊大餅。而在這其中,又以銀行業者所推出的金融性商品,規模最為龐大:在過去的一段期間,其所發行的商品,累計就高達了近30兆的根據另外一家的研究機構Autonomous Research的統計指出,至去年首季底的時候,上述的這類資產管理的金融性商品,累計即有44000件;在這其中,就高達一半的商品,將在該年的第二季到期,因為這類的商品,多屬短期性的投資。而這些商品的買者,除了一般家庭之外,其實也包括了當地的企業界。根據Autonomous Research的統計指出,這些金融性商品當中,裡頭有高達3兆7000億左右的,其實是屬於銀行業的貸款,經過包裝成金融性商品之後,再轉賣出去的;換句話說,這些銀行業貸放的風險,因之現在已順利地轉嫁到持有這些商品者的手中。中國大陸的金融業者這樣做,無非就是要藉此來改善其自身的財務結構。而為了吸引買者,這些金融性商品無不提供高殖益率。就這個樣子,現在整個中國的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商,及信託業者等本土的金融機構,都藉著這些金融性商品,彼此綁在一起了;因為這些原本為銀行貸款,已經轉變為資產管理的商品,並在市場中到處流通,轉賣至信託基金(mutal fund)的非金融機構手中,但是最後又回流至金融機構本身。雖然中國政府宣稱,他們下定決心要處理中國資產管理市場泡沫化的問題;不過,根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指出,以當前整個市場錯綜複雜的形勢,一來要如何處理起,本身就是個難題;再者,如果下手太重的話,恐怕會造成「硬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