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印人才在硅谷冰火兩重天?回國大潮造就斷層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1-24 08:08


新浪科技 鄭峻 發自美國硅谷

硅谷科技公司的印度勢力權重不斷上升,而中國人才的影響力卻在日益衰退。除了常常提到的語言能力、表現慾望、管理才能等原因,海歸也是重要因素。巨大的中國市場創業空白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回國,而印度裔高管都在公司效力多年。


中印冰火兩重天

周末遇到兩位非常年輕的中國工程師,分別來自高通與思科的核心業務部門。他們擁有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和薪酬,卻都打算辭職回國。考慮的因素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因素:所在部門印度員工數量太多,直接影響到自己的上升前景,回國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空間。

印度人已經成為硅谷中國工程師職業發展一個避不開的障礙。我不禁想起最近一個真實的段子,可是並不好笑。由於硅谷科技公司裏的印度中高層越來越多,為了在求職面試過程中更好的理解與溝通,很多中國人才已經開始被迫熟悉印度特有的英語口音。這多少反映出中國工程師在硅谷的尷尬處境。

的確,中印兩國科技人才在硅谷的職業走勢分化已經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印度裔人才出現在科技公司的中高層職位,甚至掌管了三大科技巨頭中的兩家(微軟與谷歌)。在谷歌、甲骨文、思科、高通等老牌科技公司,印度裔員工的比例已經遠遠超過了華裔,一些部門從主管到員工基本被印度裔把持,中國工程師成了孤立無援的對少數。中國工程師員工開玩笑的,由於印度同事的權重急劇上升,連谷歌食堂的牛肉都越來越少了。(注:印度人不吃牛肉。)

與此同時,中國人才卻在硅谷科技公司出現了明顯的斷層。除了微軟還有華裔高管(沈博陽和陸奇均為全球執行副總裁),自從思科全球副總裁許良傑回歸國內加盟新浪,高通執行副總裁汪靜捲入內幕交易離職之后,美國科技行業已經再沒有華裔高管的身影。再往下,也只有Facebook和雅虎還有屈指可數的的幾位華裔副總裁。

關於中印人才在硅谷影響力變化,作為為數不多的硅谷科技巨頭前華人高管,許良傑還提出了另一個未來的后續影響。“或許再過五年時間,諸多高科技公司的印度中高層管理人士會轉作基金投資,而他們控制的資源可能會對未來的硅谷科技潮流生上游的影響。不過中國資本也在不斷走向海外,希望可以帶來一些改變。”離開思科和新浪后,許良傑和朋友共同創辦了七海資本,致力於在中國和硅谷進行創業投資。

中國與印度都是重要的科技人才輸出國,也是美國最重要的人才輸入國,大多數中印人才的初期發展軌跡也並沒有明顯差別:都是從國內頂級理工院校畢業,來到美國優秀高校深造學習,而后加入硅谷科技公司,從初級研發人才開始自己的職業道路。但為什麼后期職業發展會呈現出如此巨大的差別,而且在近年來越來越明顯?

語言文化管理才能

媒體此前已經給出了諸多分析。語言、文化、性格顯然是重要的原因。印度員工雖然英語口音有明顯口音,但長期作為英國殖民地,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因此能夠來到美國印度人才都受過系統的英語學習。較之二外學習英語的中國人才,印度工程師的英語口語、書寫與語法上有普遍的優勢。

此外,相對於傳統謙遜美德的中國人才,印度工程師有明顯的表現欲,而語言優勢更是加重了這種差別。在硅谷從事創業與投資二十多年的賈石璉用一個段子詮釋了這個差別:“同樣是做一件事,美國工程師做了5分可能會10分,印度人往往做了1分會10分,而中國人做了10分可能只會出3-4分。”他提到,中國文化有一個明顯缺陷是渴求伯樂,等待自己的工作得到別人的認可,但美國文化是需要自己去表現,你不主動就可能不會有人來發現。“相對於中國人,印度人在硅谷公司也更容易得到管理層的認可和器重。”

賈石璉還認為,中國人的封閉文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很多中國人習慣舒適性交流,更願意和中國人玩在一起,融入美國主流文化的動力並不強,硅谷中國工程師的交往圈子大多數還是中國同胞。這也導致他們與美國同事的交流僅限於工作層次。“硅谷中國人才地位衰退更多的還是能否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原因”,許良傑認為。

許良傑還提到,華裔科技人才在管理才能方面的確相對於印度裔和白人存在一定的差距,“每個種族人才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但如何在合適的時期,從品技術崗位實現轉型,從而能夠給公司帶來戰略方面的影響力”,這是一名科技人才實現晉升的重要前提。

印度人對中國人的排擠也是中國工程師頻繁吐槽的一點。印度人擔任中層管理職位后,會大量招聘引入印度人才,導致整個團隊充斥統一族群員工,而他們在工作上明顯會傾向自己同胞。在這一方面,中國工程師處於明顯的弱勢。

上述那位思科年輕工程師吐槽,自己所在的組几乎全是印度人。這次思科晉升的Principle(高級工程師級別),10多個几乎都是印度人。同樣的情況也在谷歌、甲骨文、英特爾等公司普遍存在。近期我認識的Facebook中國工程師大量跳槽Pinterest和Airbnb,也提到了Facebook印度員工越來越多,導致工作氛圍不太順心的原因。

人才海歸造就硅谷斷層

不過,此前媒體的諸多分析還漏過了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崛起,國內市場迎來黃金創業機會,吸引了李彥宏、張朝陽等科技人才回國創業,造就了百度、搜狐等一系列成功科技公司,也成就了諸多科技富豪的輝煌人生。

但另一方面,這些優秀的科技人才紛紛海歸,也導致了硅谷中國人才出現了一個斷層,尤其是最為關鍵的中層管理人才。而且這種人才回歸潮流近年來也在不斷上升。官方數據顯示,1978年到2013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才總數305萬人,回國人才總數144萬。而單是2013年留學回國人才就高達35萬。

硅谷高層次人才交流協會CEO、硅谷天使會CEO孔德海也持有相同的觀點。他牽頭成立的這兩個機構一直致力於溝通硅谷與中國的科技人才交流,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幫助國內的諸多科技園區和千人計劃,通過諸多優惠的條件,從硅谷吸引高科技人才回國創業發展。“這些年硅谷中國人才的回國趨勢是在不斷增長的”。

如果再分析下美國科技圈幾位知名印度裔高管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到他們都是在公司效力多年,從基礎工程師開始一步步走上管理崗位。除了創業,沒有人可以一步登天,直接升到美國科技公司的高管職位。而同一時期,諸多中國傑出科技人才放棄硅谷科技公司的職位,選擇投入國內科技行業巨大創業市場。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92年進入公司,工作22年后接班鮑爾默掌管軟件巨人。谷歌CEO桑達爾·皮猜(Sandar Pichai)04年進入公司,工作11年之后接管搜索巨頭。Adobe CEO山塔努·納拉揚(Shantung Narayan)98年進入公司,工作9年之后出入CEO職位。前摩托羅拉CEO桑賈·傑(Sanjay Jha)94年進入高通,06年出任COO,98年執掌摩托羅拉。

創業是硅谷科技人才的共同追求,中國工程師也不例外。相對於發達完善的美國科技行業,中國市場雖然也存在巨頭壟斷,但依然存在明顯的創業空白機會。從中國科技人才在美國的創業成就也可以看出這一趨勢。在美國成功的華人創辦公司,十多年來有NetScreen、Fortinet、OmniVision等不少成功案例。NetScreen在2012年收購價值高達42億美元,Fortinet目前上市市值60億美元,Omnivison今年被收購價格為19億美元。

但大部分成功華人創業公司都創辦於十多年前,近年來卻很少有中國科技人才在硅谷實現突破的案例。雖然如今中國資本不斷融入硅谷,華人創業者融資比十多年前更為容易,但因為文化語言方面的弱勢,要在美國主流市場實現突破依然是困難重重。而國內市場不斷湧現的創業機會也在讓硅谷的中國人才心胸澎拜。

硅谷華人內部互助

一方面印度人才在硅谷科技公司從高層到基層的比重急劇上升,直接或間接阻礙了中國人才的晉升之路;另一方面大量有想法的傑出中國人才紛紛回國創業,把更多的空間讓給了印度同事。這或許才是導致如今硅谷中國與印度勢力反差巨大的重要原因。

不過,硅谷的中國科技人已經開始認識到這一問題。清華企業家協會TEEC、北加州清華校友會、硅谷清華聯網等機構上月聯合推出了“清華領航導師培養計劃”,希望通過清華前輩和校友的內部溝通,幫助硅谷的年輕中國人才職業發展。硅谷天使會也在定期組織Facebook、谷歌、雅虎等內部人才交流,希望為大公司內部的人才職業發展提供可行的建議。

許良傑認為,“大公司高管擁有更多資源,對旗下團隊人才的發展也有重要話語權。華裔高管的缺失的確會對中國科技人才在硅谷的上升之路帶來明顯損失。”但他也提出,實際上美國科技公司內的白人高管比重並沒有明顯改變,中國科技人才需要系統儲備、培養,需要擰成一股繩,才能帶來影響力。

對於那些希望在硅谷科技公司實現突破的中國人才,許良傑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領導才能不是短時間可以培養出來的。因此,像華源會這樣的硅谷中國人才協會或者大科技公司的中國人才內部,需要發揮更多的內部帶動作用,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建議硅谷的中國科技人才腳踏實地,當機會來的時候也可以准備好,而不是抱怨自己沒有機會。建議對品管理有興趣的年輕工程師要做好准備 多做一些可能和項目沒有直接 在本項目做的更好的同時可以展示自己的影響力,這樣你獲得晉升的可能性也會大一些。”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