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轉型研討會集錦:“全球南方”概念出爐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2-24 08:29
文章摘自《海國圖智日播報》公眾號
12月19—20日,由海國圖智研究院和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與聯合舉辦“中國外交轉型”學術研討會在深圳舉行,來自北京、廣州、香港、澳門、台北、新加坡等兩岸四地的20余名學者聚集一堂,針對“中國外交轉型”的主題展開討論。
陳定定教授
本次學術會議的主講嘉賓是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海國圖智研究院顧問委員會主席王緝思。王緝思發言的題目是“國際秩序與中美關係”,他首先從國際秩序的概念出發,對何謂“中國”、何謂“美國”進行了概念界定。在此基礎上,王緝思對當今國際秩序的主要內容和特征以及中美兩國對當今國際秩序的不同態度進行分析,他認為:中美關係中最激烈的競爭發生在國際政治規則的領域——中國主張國際關係民主化,而美國主張各國政治的民主化——而不是發生在地緣政治方面,中美關係事關“兩個秩序”——中國的國內政治秩序,同美國試圖主導的國際秩序之間,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因此,中美關係的出路在於美國要尊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內秩序,中國尊重美國在國際秩序中的作用,二者共同進化(co-evolution),相互適應,相互協調。對於外交轉型,王緝思認為中國的外交是每過十年都有一次調整,這次調整也一樣,中國國內的政治與經濟因素才是影響中美關係和中國外交未來的關鍵。主題發言之后,與會學者對主題演講進行提問,王緝思對相關問題一一進行回應。
王緝思教授
進入研討階段,與會學者依時對外交轉型的動因、外交轉型在各個地區和相關領域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外交轉型與世界秩序進行討論,研討共分三個階段進行。對於外交轉型,海國圖智研究院院長陳定定認為中國外交處於一個轉型期,拐點可能是在2010年左右,從實力對比、外交口號上、外交政策上等都有了很大的不同,香港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胡偉星教授從學理上梳理了中國外交轉型的內涵並對轉型的概念提出了質疑,嶺南大學行政學系張泊匯從西方三大理論在中國外交實踐中的影響進行分析,認為中國的外交實踐過於理想化,現實主義才是主流,澳門大學全球與公共外交事務研究所所長王建偉從外交轉型的概念、動因和路徑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外交轉型存才一定風險,與領導人個人特點、頂層設計和外交實踐等都有關係。
對於外交轉型在地區和相關領域的機遇和挑戰,澳門大學行政系主任由冀從中國的海軍戰略、軍事戰略和軍隊改革上分析了中國的外交轉型,對於南海問題,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鞠海龍提出了南海問題的國際輿論2015年呈現“雙軸線多爆點”結構,從國際法、美國巧實力等角度對中國南海問題的國際輿論公關進行了反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李明江通過對2009年前后中國與東盟關係的比較,認為中國外交應該回到2009年以前的“以合作求競爭”階段而不是現在的“非對抗性的強勢”。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陳奕平從華僑華人的視角解讀了中國在外交轉型中的“軟實力”建構情況,認為我國的僑務政策應該回到公共外交的軌道上來。台灣政治大學美歐研究所所長湯紹成提出東海、臺海和南海的“三海連動”的觀點,對中國外交轉型可能引起的連鎖反應進行分析,引起與會學者關注。
由冀教授
對於中國外交是否轉型、怎么轉型以及轉型的提法是否合適,與會學者多持審慎的態度。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劉亞偉從中美最近的外交實踐探討了中國外交轉型的現實困境。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張振江從美德20世紀上半期外交轉型歷史經驗與教訓的對比中,提出了外交轉型要順勢而為的觀點。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龐中英通過分析“全球治理”概念在中國外交實踐中的使用問題,提出了中國外交轉型中的話語困惑。對於未來的國際秩序,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長莊禮偉則提出了全球南方的概念,認為應該超越民族國家關注世界秩序的改造。
張振江教授
本次學術研討會上,地處南中國的粵港澳臺新國際關係學者首次集聚一堂,展現出與北京和上海為中心的國關研究重鎮完全不同的學術風格,標志著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正呈現多元化趨勢。海國圖智研究院作為社會智庫攜手高校定期舉辦學術年會,對於促進高校科研與社會智庫的對接,實現科研成果的高水平轉化,都有重要意義。研討會結束后,與會學者一致商定,今後的國際關係年度會議將由與會6所高校協同海國圖智研究院輪流主辦,初步商定2016年年會在廣州舉行。
(海國圖智研究院/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