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人棄我取買什麼?

理財周刊 2022-05-19 16:20

文.洪寶山

2022 年從 18619 高點下跌到 15616 低點,才五月份已達 - 3003 跌點、-14.28% 跌幅,農曆春節前樂觀上看二萬點的氣氛已經不存在,又因為 Omicron 本土確診大爆發,單日成交量跌破三千億元,代表行情進入到一套資金互相博弈 (對賭) 的階段,呈現在盤面上的特色就是,族群輪動快速、對消息反市場反應、追就套牢、殺低就反彈,反彈不連續造成人氣退潮。

畢竟從二月二十四日的俄烏戰爭開戰、三月三十一日的上海封城、五月台灣本土確診破六萬人、六月歐盟對俄羅斯石油禁運,每個月一個大利空,加上聯準會加速緊縮貨幣政策,造成亞洲貨幣紛紛貶值,資金外逃。

 

萬點漲幅總修正 左側抄底要節制

因此先釐清大趨勢,今年是調整年,最起碼是針對 2020~2021 年的多頭行情做修正,所以從 8523 點漲到 18619 點的漲幅,計算黃金分割率的拉回支撐點分別落在 14762、13571 點、12379 點,以五月十二日 15616 低點來看,距離最近的支撐仍有 854 點的下跌空間,是抄底過程的左側買進機會,資金大約不超過二至三成,創新低可加碼一至二成,等突破五日均線壓力再加碼一至二成 (右側買進)。

上海意外的封城兩個月,讓今年電子股傳統淡季的「五窮六絕」提前發生,手上積累的訂單多達二至三個月,在五月十六日公布上海 COVID-19 本土確診數降到千例以下後,六月初應該就解封。因此可預期接下來的六月營收將加緊趕工而成長,七月也是,換言之,接下來的電子股營收將可望接續傳統旺季而一路走揚,八月的財報利空,可能是波段上另一次逢低進場機會。

 

科技股第一個買點 應該就是現在

聯準會的升息政策是過去壓制科技股修正本益比的主要利空,FOMC 下次會議落在六月十五到十六日,距離現在至少有三周以上的空窗期,相信經過今年前三次 FOMC 對未來的升息路線有著較為明確的指引後,接下來的縮表利空應該具備抵抗力。所以科技股今年第一個買點,應該就是現在,買進的理由是六月上海解封後,物流恢復順暢,電子營收可望走出今年的谷底,一路向上並接續第三季傳統旺季,事實上,崑山與蘇州已經在上周恢復上班。

原先市場的重點擺在將手中積壓的訂單盡快消化掉,但熟悉中國大陸資本市場運作的人就知道,歷經兩個月的封城,第二季 GDP 必然不好看,而中國大陸奉行計畫經濟,今年的 GDP 目標設定在 5.5%,既然還有大半年,那麼接下來推出救經濟的方案可能性很高。

市場也很敏銳,推測愛面子的中國大陸一定會在上海解封後,第四季的中共二十大召開之前,把 GDP 數字做上去,第一季 GDP 4.8%,四月中國官方綜合 PMI 產出指數 42.7,五月應該也差不多,暗示著第二季 GDP 會更低,估計上半年 GDP 平均值約在 4.4~4.5%。換言之,下半年 GDP 要 6.5~6.6%,考量第四季入冬後疫情可能升溫,動態清零政策下的局部封城,推測第四季 GDP 下滑機率較高,因此可能會大力集中在第三季推出振興方案。

 

摩根大通押寶 中國互聯網科技股

五月十六日,摩根大通突然對中國互聯網科技股「全面看多」,大範圍上調了中國互聯網科技股的評級、目標價,理由是中國互聯網行業正在擺脫各種不確定性。過去外資最被人詬病的就是,言行不一,但摩根大通的旗艦中國基金在第一季大舉加碼了京東,幅度達 1253%,以行動落實抄底中國的投資策略。

無獨有偶的,其他華爾街頂級的投資機構如橋水基金、福達國際也增持了騰訊、阿里巴巴、美團、拚多多、百度等多檔中國互聯網科技股,應該是押寶上海解封後的報復性消費威力。

不過,滬深股市的本土投資人似乎並不青睞大消費股,反倒是五月十七日汽車板塊的成分股,如中集車輛漲 20%,中通客車、中國重汽、長城汽車都是漲停板,其他個股如:北汽藍谷漲 7.47%、比亞迪漲 5.76%、江淮汽車漲 5.72%、小康汽車漲 5.66%、長安汽車漲 4.81%、東風汽車漲 4.43%、安凱客車漲 4.34%、江鈴汽車漲 4.19%,應該是跟今年二月中國大陸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有關。該規劃提到,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農村家電更新行動、實施家具家裝下鄉補貼和新一輪汽車下鄉,促進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其中新一輪汽車下鄉政策預計最快將於本月出台。

 

香港汽車股大漲 台廠供應鏈蓄勢

五月十七日港股中的汽車相關股,如長城汽車漲 10.66%、吉利汽車漲 8.29%、比亞迪股份漲 6.99%,由此可知,今年的汽車產業在第二季走過了最黑暗的時刻,在車用晶片依舊缺貨、台積電後續將繼續漲價的情況下,台股汽車相關族群預計也會動起來。

 

 

來源:《理財周刊》1134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