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打通膨戰 鎖定供應面而非消費者
鉅亨網編譯余曉惠 2022-05-26 11:10
為了因應全球性的通膨升溫,從出口管制到價格控管,亞洲政府多從供應面而非消費者下手,這種比西方國家更具針對性的策略似乎開始收到部分成效,至少目前是如此。
路透報導,雖然通膨在亞洲也是棘手的挑戰,但種種措施有助於減輕物價上漲對民眾的影響,而且讓亞洲大多國家的央行不必像其他地區迅速升息。
印尼上周取消爭議性的棕櫚油出口禁令,隨即將能源補貼提高 240 億美元,藉此平抑能源成本。
印尼對金融和物價劇烈波動不陌生,雖然很多零售商還是得把一部分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現階段家庭需求仍強勁,通膨率也保持在央行 2-4% 目標區間內。
在南韓,政府設置的電費上限,讓三星電子、現代汽車擁有競爭優勢,而且幫助緩解家庭可支配所得所受的衝擊。
但此舉也壓縮到國營韓國電力公司 (KEPCO) 的獲利,由於進口燃料成本飆漲,KEPCO 上季出現破紀錄虧損,需要政府挹注的機率升高。
印度本月禁止小麥出口,理由是熱浪影響收成,且國內價格正在上漲。
馬來西亞則在本周宣布 6 月起禁止家禽出口,直到價格恢復穩定,大馬目前也為燃料和食用油提供補貼。
凱投宏觀亞洲資深經濟學家 Gareth Leather 表示,馬國為燃料和交通運輸提供的高額補貼,可能已把通膨率壓低約 1.5 個百分點。大馬 4 月通膨率僅 2.3%。
亞洲國家對國內供給實施的干預措施並非新鮮事,此區民眾對物價上漲格外敏感,而東南亞大多數國家的央行最近才極為謹慎地從極低的利率轉向。
西方國家較不願透過生產面的干預壓低食品和燃料的價格。目前英、美兩國的通膨率都攀升到十年高點,壓縮零售商的獲利,也削弱消費者購買力,沃爾瑪、目標百貨、Kohl’s 最近都公布遠比華爾街預期遜色的財報。
在西方國家,壓制物價漲勢的工作主要落在中央銀行身上,美、英、加拿大央行都進入激進的升息循環,歐洲央行 (ECB) 也正在討論今夏開始升息。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