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良:反修例示威及疫情拉開香港與新加坡距離
經濟通新聞 2022-10-11 10:12
《經濟通通訊社11日專訊》前運輸及房屋局長、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張炳良在 《明報》撰文指,2019年動亂與後續發展,以及新冠疫情,拉開了距離。新加坡治疫表現本比不上香港,但到今年明顯超前。當香港仍在怕被批「躺平」時,新加坡輕舟已過萬重山,抗疫復元做出亮麗成績,展現再平衡風險的判斷力和領導力。香港卻予人猶豫徘徊、要靠中央指示之感。樂觀者預期疫情過後,遊客、盛事和生意總有回來的一天,但政治因素令香港的自由開放和前景受到前所未見的國際懷疑。
*停留於「內循環」心態*
他表示,滬深經驗乃內地社會主義制度下其他城市的改革發展典範,而香港經驗乃緊扣全球資本主義世界對國家發展大局作出貢獻,與滬深不同,各具使命。若事事畏首畏尾、像紮腳小婦,但求中央優惠,或為表愛國而照搬內地一套,那香港怎能展現一國兩制下的獨特性?若香港失去內地城市所不能的作用,受益的不會是滬深而是新加坡和東京,這非國家之福。
他提及,原來的地緣優勢變成尷尬及兩不討好。香港歷來發展靠地利,貫通中西。回歸前及回歸後初期,中美、中西方關係良好,香港盡吃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紅利。現在中美對峙、世界進入「冷戰2﹒0」,形勢逆轉下,香港若太著眼內地,會失去獨特優勢及西方重視;若太望向西方,或會失去國家信任。那可怎樣拿揑才做好「超級聯繫人」角色?新加坡正是看準香港這樣的窘境,當它擁有比香港更大的地緣政治空間時,香港的樞紐吸引力便打折扣。
*需活出多姿多釆的香港故事*
他表示,奈何過去10多年香港陷入社會撕裂、內耗排外、經濟吃老本、語言被標籤,再經2019年以來的政治衝擊,整個城市顯得垂頭喪氣,相對優勢日受腐蝕,部分人才企業及外資
等流失,非只屬一時或疫情所致。留人才、搶人才不能只靠所謂宜居宜業優惠措施,因為新加坡能開出比香港更好的條件。往日香港吸引世界,靠其自由之都的光芒,如今因種種原因被籠罩。
他強調,與新加坡競爭,不單要講好、更需活出一個多姿多釆的香港故事。曾有一段時期,新加坡被譏為「a fine city」(罰款之城),而香港被譽為「can do」(一切搞掂)之都。當這些感覺逆轉時,香港就怕被新加坡取代。(bn)(zz)
- 2025這樣投資AI最穩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