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瞭望智庫:中美關系并未發生質變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6-25 10:50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張文宗

在美國兩黨最有實力的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和杰布·布什正式宣布參選后,2016年美國大選的"吸睛"效應開始顯現。候選人的言談舉止被置於媒體顯微鏡下,會否像往年一樣競相"拿中國說事"惹人關注。


與此同時,美國戰略界和學術界出現了一股新的"厭華情緒",認為中美關係已發生質變的聲音浮現。強硬派呼吁調整對華大戰略,全面加強遏制一手,溫和派則對兩國競爭加劇的現狀深表擔憂。

近期中美在南海、網絡安全上的高分貝爭吵,在亞投行問題上的暗中角力,在亞太地區的圍堵和反圍堵斗爭,則為這種聲音和擔憂提供了注腳。

一枚硬幣有兩面,矛盾自有兩分法。在崛起國和守成國的結構性矛盾尖銳化之際,兩國管控競爭、解決問題的意愿、能力和效率也都在提高。

——哥本哈根會議上的激烈爭執,已轉化為在溫室氣體減排上的歷史性承諾。

——長期困擾兩軍關係的三大障礙,已被綿密的軍官互訪、聯演聯訓、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機制、公海海域海空軍事安全行為準則等跨越。軍委副主席范長龍訪美后,南海問題的熱度也隨之降溫。

——一度被熱炒的"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關係協定"(tpp)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rcep)的競爭,因中美積極推進《雙邊投資保護協定》(bit)的談判而緩解。

——中國遊客和商人赴美簽證面臨的繁瑣程式,則被便民、高效的流程和安排取代。

——兩國在朝核和伊核問題上的默契,相信已達到近十年來的新高度。

正是通過高層互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軍事交流、商貿聯委會等一系列機制和平臺,中美在不知不覺中拓展了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和外延。

在一系列對話機制中,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已成為起主導作用的"旗艦",尤需大書特書。中美在軍事安全和地緣政治上矛盾重重,在經貿和金融上則深度交融。

全球化時代,這對"糾纏在一起的巨人"演繹著大國博弈的新局。兩國在經濟軌道的妥協、釋然和歡笑,與戰略軌道的交鋒、爭執和冷淡相互激蕩,在決策者思維中不斷產生"化學反應"。

作為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上的老手,美國擅長通過議題掛鉤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中國則習慣從國家大戰略出發,折沖樽俎,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優化。對話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但一定會解決部分問題。大多數情況下,國家元首的敦促、利益集團的呼吁和全球媒體的聚焦,會對參與對話的領導人、部長及其助手們形成不小的壓力,逼著他們拿出成果。

中美或各取所需,實現雙贏,或不爭一時之短長,徐圖緩進。長長的成果清單,是中美攜手前進的腳印,是對中美關係發展的期許和承諾。

中國人常說,形勢比人強。全球化向縱深發展的今天,我們也可以說"形勢比國強"。中美可能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警示言猶在耳,兩國合作"輕舟已過萬重山"。

包括中美在內的亞太國家在經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交流的規模和速度,如史詩般宏偉。跨國公司生產和銷售的全球化、數十億民眾福祉的所依所系、核武和尖端常規武器的災難性破壞力,使大規模戰爭乃至小規模衝突都成為各國不可承受之重。亞太地區在全球事務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21世紀可以是美國世紀、中國世紀或印度世紀,但更應該是亞太世紀,是亞太所有國家繁榮富強、和諧共處的偉大時代。

在和平與發展仍是亞太國家主流價值觀的背景下,各國都有強烈意愿在踩踏紅線前戛然而止,這成為遏制戰爭和衝突的最有力因素。

但國際政治亦充滿吊詭:西方與俄羅斯地緣政治競爭引發的烏克蘭危機;中東部分國家的內戰、教派衝突及背后的大國角力,改寫了和正在改寫地區國家的版圖,硝煙彌漫處,生靈涂炭;東亞一些國家在島礁和海洋權益上的爭端,也刺激了地區軍備競賽,對抗情緒"只漲不跌",擦槍走火風險增大。

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中美應拓展兩國利益匯合點和互利合作面,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努力把兩國合作關係塑造成21世紀的新型大國關係。新型大國關係的理念也應用來指導中美在亞太地區的互動。亞太地區是中美利益交匯最集中的地區,理應成為中美良性互動、合作共贏的重要平臺。

作為有能力決定亞太地區戰與和的兩個大國,中美有責任發揮領導作用,共同推動實現亞太世紀。給南海、網絡等熱點問題降溫,為經貿和民間交流助力,給舉世矚目的"習奧會"鋪路。新一輪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人文交流高層磋商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本文選編自《瞭望新聞周刊》,轉載請標明出處)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