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玉兔”愛賣萌 科普也別板著臉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2-14 08:42


社評

本來作為“高大上”的科學探索活動,登月對普通市民不一定有太多切身影響,但玉兔微博的活躍,卻將這一探索創舉變成了一場頗為熱鬧的互動科普課。


“Hi,有人在嗎?”昨日上午,一句普通的問候卻在微博上引起了網友極大關注,截至昨晚8時許,這條微博被點贊超過6萬次,轉發超過9萬次——因為這是“@月球車玉兔”在時隔19天后首次發聲。從登月之前,玉兔號月球車的官方微博就已然成為“微博紅人”。

官方微博早已不算新鮮事,但像“月球車玉兔”這樣賣得了萌、撒得了嬌,在幽你一默的同時又介紹了科學知識的官方微博,卻並不多見。本來作為“高大上”的科學探索活動,登月對普通市民不一定有太多切身影響,但玉兔微博的活躍,卻將這一探索創舉變成了一場頗為熱鬧的互動科普課,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玉兔微博賣萌的看家本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是傳播話語的改變。比如微博將月球車擬人化,以“我”為主角增強了網友的親切感,還將嫦娥三號稱為“三姐”,將地面控制人員稱為“師父”,有血有肉的形象躍然“網”上,通過頻繁運用網絡流行詞與網民互動,自然而然加深了情感聯繫。因此在月球車出現故障之后,“啊……我壞掉了”的微博下,網友們為其加油打氣的評論不計其數。可以,正是話語方式的改變,讓玉兔能與網民們打成一片。

其二,玉兔當然也不是只會賣萌,科普工作完成得也很出色。通過“登月日記”等形式,玉兔微博介紹了航天器發展歷史、地相與月相以及月球表面生態等知識,網友們看得津津有味。若只是像課本一樣乾巴巴、冷冰冰地照本宣科,還會引來動輒過萬的轉發和評論嗎?

在玉兔紅透網絡的同時,我們還要思考:玉兔的成功能否複製?去年,“神十”航天員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太空課”頗受好評,航天員通過做實驗的方式,展示了失重環境下一些物理現象,全國8萬餘所中學6000余萬名師生通過電視直播同步收看。但這樣生動活潑的科普形式,在我國還是稀缺品。如今許多科普展更類似於政府部門的工作總結,規模小、設備舊、互動差。而在傳播語態上,也有“老態龍鐘”之感,面對主要是青少年受時,自然難以激發他們的興趣。

當下,科學技術與人類生活、國家發展息息相關,近年來不少熱點新聞事件,背后都與科學知識密切相關,譬如“非典”禽流感等傳染病肆虐、食品添加劑安全問題、核輻射與“搶鹽”鬧劇、轉基因農作物等,做好市民的科普工作至關重要。但遺憾的是,據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僅有3.27%,僅相當於日本、加拿大、美國等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科技創新是國力競爭的重要指標,普及已經落后20年,要在創新上冒尖,何其難也。

要加強民科學素養,科普是根基,必須與時俱進。一方面,國家應持續加大對於科普的投入,在科技館等硬件設施建設上,不僅關注數量,更要考核質量。另一方面,在科普方式上則應向玉兔取經,用市民能理解、感興趣的方式傳遞科學知識。此外,科普人才的培養、科普課程的設置,都應形成體系化運作。

仰望星空,那遠在千里之外的航天器都能用如此接地氣的方式隔空賣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要做好科普,更只有放低身段、腳踏實地,接了地氣才能聚起人氣。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