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許維鴻:國企改革需重視資本市場力量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3-18 08:50


許維鴻(資料圖)
和訊專欄作者 許維鴻

  2013年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對於中國未來十年改革進行了綱領性的指引,正在進行的2014兩會則是在排列優先順序,其中備受各方爭議的國企改革,則是排在最優先的位置!爭議多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中國改革由簡至難、已經到了必須啃硬骨頭的階段。否則,市場化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停滯的結果必將動搖執政黨的地位!


  回顧十五年前、上一輪國企改革的成功,a股市場的作用功不可沒,通過“清算、重組、改制、注資、上市”,一大批國有企業煥發了新的活力,輔之以對內的市場化開放,私有經濟用三到五年,吸收了海量的國企下崗職工,宏觀經濟實現了對國企的第一次“破壞式重建”,奠定了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體系向市場化經濟體系的成功!

  可惜,“生於憂患”的中國a股市場,似乎在過去幾年突然停下了前進的腳步。由於缺乏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金字塔底部,加上一行三會監管體系的部門利益壁壘,監管機構各自盤算著一畝三分地里的局部利益,盤算著給沒有前途的“老處長”能不能找個高工資的金融企業職位,退休前好歹掙些錢?這些最終造成了金融國企效率低下,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嚴重滯后於實體經濟發展的腳步!

  國有商業銀行追逐國有企業的信用擴張,造成落后產能投資屢禁不止;私有經濟的小微企業得不到國有金融機構的支援,民間金融市場逆生長,反過來又被官方監管打擊,被迫淪入房地產泡沫融資的怪圈——生產力的進步被“國有”機制拖住了!以史為鏡,我們不禁擔心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那些具有壟斷利潤的紅頂商人,愿意與普羅大眾分享盤子里的饕餮盛宴么?那些“被安排”的老處長們一旦面臨下崗壓力,會主動向市場化轉型么?那些傷透了心的a股投資者,會再次青睞改制后的國有企業股票么?沒有這些市場化的力量,國有企業的轉型不就是一句空洞的口號么?

  正能量來自於國企領軍人,通俗的說就是國有企業集團的一把手、二把手!他們承受的包括業績在內的各種壓力是切實的。假如讓這些企業家選擇是管理同等規模的國有企業還是私有企業,恐怕絕大多數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私有企業,因為國有企業要照顧和協調的各方面利益實在是太多了。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國企改革正能量,來自於執政黨自上而下的支援。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我們的黨不能很好地解決公有經濟體制和市場化生產力發展的矛盾,就不能完成政府職能的轉換,執政黨的地位必然會被動搖。值得欣慰的是,市場發現新一屆黨的領導者認識到了這一點,這也就是為什么十八大三中全會公告,讓市場派的人士對國企改革重新燃起了信心,止住了2013年下半年出現的國際資本外流趨勢。

  借鑒美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驗,中國經濟轉型的本質在於內生的金融市場功能完善,從“間接融資”為主的體系過渡到“直接融資”為主的體系,從“增量資產貨幣化”邁向“存量資產證券化”,必然需要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支撐,需要現代投資(000900,股吧)銀行為主體的金融中介服務機構,需要市場化的定價職能。

  一個國有集團的領軍人私下跟我“吐槽”說,那些改革的對立面、既得利益保守派,動不動就說你賤賣國有資產,本來價值一個億的資產,你賣了一億五,他非說值兩個億。等你真賣了兩個億,他說值兩億五,反正道理總在這些“光說不干”的政治正確者那一邊!用道德審判高度來解決國有經濟問題,最後只能大家都不干,都看著,等著本來能賣一個億的資產“折舊歸零”!真正讓國有資產流失的,絕不是試圖變現的改革者,而是那些占據了道德高地的偽善者。

  要想避免這些偽善者的妖風怪雨,就必須從技術層面進行扎實的改革。無論國有企業大小規模,都應該建立現代的企業治理制度,都應該在不同的資本市場登記、托管、掛牌、交易,哪怕初期交易不活躍,即便沒有做市商報價,也應該在機制上給國企的領軍者一個空間,省得那些喜歡指手畫腳的職業官僚說三說四,耽誤了國有經濟的改制增效。

  當然,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用一句老生常談的話,就是要政府放開思想,充分利用民營資本的力量。例如,我參與的西部某省份的區域股權市場建設,省一級的領導通過討論,認可了私有經濟占大股份的建議,允許私營企業主主導創設區域的股份轉讓中心,這就是一個不小的進步!活躍市場要依靠市場專家,而非政治專家——也只有活躍了市場,才能將國有企業的真實價值發現出來,盤活存量資產。

  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核心在於對內開放,用多樣化的市場交易主體來發現金融資產的價值。因此,即便是民營資本進入了很多國有資本目前占主導地位的領域,也不代表著國有資本的全面后退。相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也需要國資積極參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交易。區別在於以往國有資本都是直接經營企業,由於政治掛帥造成“外行管內行”,真金白銀投資往往石牛入海,最終難以與市場化的私企老板掰手腕。

  未來值得推廣的模式,是國資組織一系列專業化的產業投資基金,用市場化的機制進行資產競價。如果說多層子資本市場是建立國企改革的土壤,那么著一系列投資基金就是市場化土壤上長出的莊稼,開花結果后反哺嚴重不足的社會保障基金。因此,在專業的產業經營層面,必須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情,國有資本則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最終規範不同層次的市場秩序。

  中國資本市場秩序的形成,還需要中央政府的簡政放權,將更多的金融活動監管轉移到省一級、甚至是市一級,讓民間金融中介機構盡快發展起來,落實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要求。這就需要深層次的體制改革,需要讓政府重新回到本來的職能上去。

  說個貌似題外話的爭論,那就是最近很多人動不動就利用國企改革的時間視窗,討論學校和醫院的市場化問題。很遺憾,我覺得這兩個領域的基礎職能根本不應該涉及本輪國有企業改革,市場化改革解決不了“醫鬧”問題。相反,基礎教育和醫療的提供,本來就是政府的職能!政府就是干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的!要不然,要政府干什么?天天參與房地產市場,與民爭利?

  歸根到底,本輪國企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是來自那些已經習慣利用體制牟取私利的體制內官員和國企干部。換言之,這次改革應該不會再出現十五年前大規模產業工人下崗的社會問題,而是要那些不勞而獲的國企“碩鼠”下課,要那些利用國有經濟體制貪腐的官員下課,要那些“被安排”的金融官僚下課!總之,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敗,取決於政府職能轉換的成敗!我們希望,多資本市場的力量能夠助力我們的黨,完成中國經濟的又一次華麗轉身!

  作者簡介:許維鴻,和訊專欄作者。先后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國格勒諾布爾高等商學院,獲國際經濟學碩士學位。曾就職於英國路透集團、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法國外貿銀行集團巴黎總部。2008年回國后,加入國都證券,曾任研究所所長、宏觀經濟首席研究員。2012年加入西南證券(600369,股吧),任研究與發展中心業務總監。

  本文內容為作者應和訊網專欄之邀,獨家授權和訊網發布。和訊網邀請各界名家開設專欄,為讀者提供趣聞博見。敬請讀者關注更新。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