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
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在台灣時間今日中午 12 時 1 分生效,這位狂人總統宣稱對外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是為了支持美國的本土製造業,但專家最新警告,這一想法很可能只是癡人說夢。根據《Investopedia》報導,經濟學家們指出,美國仍是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二大製造業國家,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雖連年下降,但以製造產品價值計算,美國的製造業產值實際上一直有所增加,因此川普振興製造業的說法事實上只是為了討好 MAGA 選民的策略,希望吸引更多低端產業回流以創造崗位,來滿足選民的就業期待。
台股新聞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今 (17) 日發表最新報告,隨著地緣政治競爭、國際結盟與各方訴求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未來十年世界貿易流向將發生劇變。報告模擬推估美國徵收關稅上升至 20%,台灣商品的額外關稅成本將達到 160 億美元。受影響最大的產業包括消費電子、數據中心設備以及半導體與材料。
美股雷達
即將上任的川普政府許多政策為全球帶來不確定性,川普上月再次威脅對中國、加拿大、墨西哥和其他美國貿易夥伴加徵關稅,專家擔心此舉否會引發邊境安全等其他問題的談判,而關稅對美國影響程度恐取決於目標國家是否會反制。牛津經濟研究院提出的一項端長期情境顯示,全球貿易恐萎縮一成,美國經濟成長將較目前預期低約 1%。
A股港股
據中國「北大國發院」消息,2024 年 12 月 1 日上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200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 · 斯蒂格利茨 (Joseph E. Stiglitz) 主講題為「產業政策的復甦與新保護主義」 (The Resurgence of Industrial Policy and the New Protectionism) 的講座。
歐亞股
國際貨幣基金 (IMF) 周三 (20 日) 下調對南韓經濟成長的預測,認為南韓依賴出口的阻力加大,目前面臨多個風險,包括貿易夥伴之間的經濟放緩、地緣經濟緊張以及中東衝突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IMF 將南韓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 2.5% 下調至 2.2%,下調 0.3 個百分點,這反映出第三季度經濟增長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