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
國際政經
根據路透周三 (19 日) 報導,歐盟執委會正在調查是否應該加強現有的鋼鐵進口配額制度,以保護歐盟生產商免受美國總統川普計劃於 3 月 12 日對鋼鐵和鋁產品徵收新關稅的影響。自 2018 年以來,歐盟已經設有鋼鐵進口保障措施,通過對不同國家的鋼鐵進口設置每季免稅配額,以防止美國對鋼鐵和鋁徵收關稅後,將大量金屬出口轉移至歐盟市場。
歐亞股
德國 12 月出口成長,但工業產出下降幅度超過預期,顯示歐元區最大經濟體的前景仍不樂觀。聯邦統計局周五 (7 日) 公布的數據顯示,出口額較上月增加 2.9%。由於中國需求疲軟,2024 年德國全年出口較 2023 年萎縮 1.0%。2024 年進口量則下降 2.8%,2024 年的外貿順差為 2412 億歐元。
歐亞股
日本政府周四 (23 日) 公布的數據顯示,由於汽車和半導體相關需求強勁,出口創下歷史新高,2024 年日本貿易逆差較上年縮小 44% ,至 5.33 兆日元(340 億美元)。儘管出口連續第四年成長,但日本的貿易收支也連續第 4 年出現逆差,原因是近年來能源價格上漲,導致資源匱乏的日本的進口成本增加。
A股港股
2024 年中國汽車進口量持續下滑,連續三年出現負增長,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出口量卻保持增長態勢。 中國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發文指出,中國進口車進口量從 2017 年的 124 萬輛,持續以年均 8% 左右下行,到 2023 年僅有 80 萬輛。
大陸政經
最新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貨物貿易出口規模首度突破人民幣 25 兆元,改寫歷史紀錄,顯示在美國準總統川普重掌白宮前夕,企業爭先恐後地將貨物運出國門。中國海關總署周一(13 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人民幣 43.85 兆元,年增 5%,規模創歷史新高。
黃金
彭博周三 (18 日) 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導,印度黃金進口「創歷史新高」的數據計算錯誤,原因是印度官方在 7 月更改統計方法後重複計算,導致 11 月的黃金進口資料高估多達 50 噸,占當月貴金屬總進口量的 30%。目前,相關部門正在核對數據,力求準確反映實際進口情況。
台股新聞
中美晶 (5483-TW) 董事長徐秀蘭今 (13) 日親自出面說明勞資爭議,首先是澄清公司並未強制員工使用特休,先前討論皆僅在協商階段,也跟宜蘭經營團隊討論兩大原則,一是員工年終獎金必須足額發放,二是年前薪水不要打折扣,相關勞資協商事宜希望在 12 月底、甚至聖誕節前拍板定案。
台股新聞
太陽能電池製造廠中美晶 (5483-TW) 今 (12) 日傳出強制員工特休 1 個月,公司回應,由於目前國內太陽能市況不佳,宜蘭電池廠整體稼動率低落,因此與產線員工協調,透過特休方式,因應市況不佳的衝擊。業界指出,由於台灣太陽能案場因政治因素,送件審批進度緩慢,各地開工日遙遙無期,加上開放第三地模組進口,廠商以低價產品搶市,導致台灣本土模組業者營運艱困,連帶衝擊供應模組廠的電池業者,如中美晶等。
美國零售聯合會產業組織周一 (9 日) 表示,美國繁忙的港口在 11 月和 12 月的活動更加活躍,預計入境貨物流量將創下新紀錄。原本由於假期縮短和全球運輸瓶頸,零售商已經開始提前採購,而 1 月中旬潛在的港口罷工,加上預期川普政府將提高關稅,更促使大型進口商加速採購。
大陸政經
中國海關總署周二(10 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按美元計,11 月出口年升 6.7%,前值增 12.7%,進口下降 3.9%,前值降 2.3%,貿易順差 974.4 億美元,前值 957.2 億美元。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 11 個月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人民幣 39.79 兆元,較一年前增長 4.9%。
大陸政經
中國海關總署周四(7 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 10 個月,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人民幣(下同)36.02 兆元,外貿實現平穩增長。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 10 個月,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 36.02 兆元,較一年前攀升 5.2%。其中出口 20.8 兆元,增長 6.7%,進口 15.22 兆元,成長 3.2%。
歐亞股
隨著全球需求減弱,削弱日本經濟復甦的動能,日本 9 月份出口出現 2021 年 2 月以來的最大降幅。日本財務省周四 (17 日) 公布數據顯示,在汽車、礦物燃料和工程機械的降幅擴大之下,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 1.7%,並自去年 11 月以來首次出現負成長,相較之下,經濟學家預測為成長 0.9%。
大陸政經
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海關總署 14 日發布數據顯示,2024 年前三季,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 32.33 兆元人民幣,歷史同期首破 32 兆元,年增 5.3%。海關指出,今年前三季,中國貨物貿易出口 18.62 兆元人民幣,增長 6.2%;進口 13.71 兆元,增長 4.1%。
歐亞股
日本財務省周三 (18 日) 表示,儘管消費者支出疲軟跡象對進口造成壓力,但日本 8 月連續第二個月出現貿易逆差。日本 8 月的貿易逆差總計 6950 億日元 (約 49 億美元),年減 26%。數據顯示,日本 8 月出口總額為 8.4 兆日元,比去年同月增加 5.6%,連續 9 個月增加。
美國 6 月貿易逆差 3 個月來首次收窄,主要是受到商品和服務出口額創下今年初以來最大增幅影響。根據美國商務部周二 (6 日) 公布數據,6 月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比 5 月縮小 0.2% 至 731 億美元,市場預期該月貿易逆差為 725 億美元;另外該月出口額成長 1.5%、進口額成長 0.6%。
台股新聞
經濟部今 (30) 針對國產車組裝業提出 8/1 新規定:如引進車款包括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者、陸資併購之國際品牌者、國際品牌在中國大陸廠生產者及中國大陸品牌者均納管。車廠須配合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且須逐年提高,上市第一年 15%,上市第二年 25%,上市第三年 35%;新制上路前已上市車款和即將上市車款亦將要求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
台股新聞
中鋼 (2002-TW) 今 (15) 日表示,目前正推動對中國熱軋 (含酸洗) 貿易救濟措施的申請程序,另針對近期下製程產品如冷軋、電磁鋼片等整體進口量明顯增加情況已有掌握,將積極蒐集事證,適時應對。中國大陸房市欲振乏力,拖累內需經濟,復以生產過剩,加劇內捲競爭,外銷又面臨世界各國包含美國、墨西哥、土耳其、印度、越南等,紛紛啟動貿易救濟措施圍堵中國低價產品傾銷。
大陸政經
中國海關總署上周五公布,中國出口在 6 月大幅飆升。但隨著中國企業和家庭在支出方面變得更加謹慎,進口出現萎縮。結果是當月貿易順差超過 990 億美元,創下新高。對中國政府來說,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是個好消息。但中國不斷增長的貿易順差引發了許多國家的警覺。
歐亞股
南韓上月出口成長加速,反映出隨著人工智慧和科技產業推動半導體銷售創紀錄成長,全球需求呈現彈性。南韓海關部門周一 (1 日) 發布數據顯示,6 月日均出口年增 12.4%,未經工作日天數調整的總體出口年增 5.1%,總體進口下降 7.5%,當月貿易順差 80 億美元,為 2020 年以來的最大順差。
期貨
中國上個月銅出口創下歷史新高,因國內需求疲軟,迫使貿易商尋求海外市場取得盈餘。海關最新數據顯示,5 月份未鍛軋銅及銅材出口較 1 年前翻倍,至近 15 萬噸,略微超過了 2012 年創下的前高。這種動態已經在大宗商品市場上展開,中國是從鋁到動物飼料的主要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