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后印尼回教政黨再度興起?
鉅亨網新聞中心
參加今年4月印度尼西亞大選的政黨共有12個,其中有五個是回教政黨。大選前,多個回教政黨涉及貪污事件,並且沒有出色的領袖,因此聲望不高,尤其是繁榮公正黨(pks) 以及新月星黨(pbb)。
繁榮公正黨的前主席甚至因貪污罪名成立而鋃鐺入獄;現任主席有多妻,生活奢侈,使聲稱“廉潔”的黨蒙上一層陰影。所以選舉前的民調顯示,此黨最多只能取得3%的選票。新月星黨更慘,此小黨一直以來都沒有出色的黨魁,最多能得1%。其他回教政黨也沒有多大表現,民調預測國民公義黨(pan)最多獲得3%到5%的選票,建設統一黨(ppp)與民族復興黨(pkb)的得票率,也會比上屆大選低。
可是,正式選舉結果公布的成績則出人意料之外。被預測慘敗的繁榮公正黨,仍然取得6.79%的得票率,比上一次大選的7.9%只少1.11個百分點;新月星黨取得1.46%,比上屆只少0.34個百分點;其他三個回教政黨的得票率都普遍上升,其中以民族復興黨的得票率最高,比上一次大選的得票率增加將近一倍左右。這五個回教政黨的總得票率是31.41%,比上一屆大選增加了5.51個百分點。
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
分析家一般認為,在民調中,當時還有15%的選民還沒有做決定,可能這些游離票有些投給回教政黨。此外,執政的民主黨這次因為涉嫌貪污,黨內領導層又分裂,選票大為流失,其票數從20.8%跌到10.19%。這些票有一部分流到斗爭派民主黨,有些回流到回教政黨。至於繁榮公正黨,是個很有組織的政黨,其年輕的干部忠於黨,極力為黨宣傳,說他們的領導人受人陷害,呼吁民眾不要上當。很顯然地,繁榮正義黨的支援者不理會他人的評論,堅持投票給繁榮正義黨,挽回了許多選票。
這次回教政黨得票率的增加,引起許多評論者的猜測:這是回教勢力在印尼重新抬頭。
其實,如果我們把這次回教政黨的總得票率,與前三次大選的比較,它並沒有超過那些票數。在2004年,回教政黨總得票率已達到35%。如果回顧印尼大選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曾經有一個時候,印尼回教政黨的得票率要比現在高得多。1955年的印尼大選,是印尼歷史上最自由的時代,當時連印共也可以參加議會選舉。那一年的大選,印尼回教政黨的總得票率總共是43.5%。這個百分比,在印尼的大選中至今還沒有被超越。
印尼不是回教國
印尼的人口有87%是回教徒,但它至今還不是一個回教國。政治學者艾斯坡西托(john esposito)把回教徒眾多的國家分成三種:其一是回教國(islamic state),這類國家以回教法作為國法,例如沙特阿拉伯及巴基斯坦就是兩個例子;其二是回教徒國(muslim state),這類國家以回教為“國教”或者是“官方宗教”,但是並沒有全面地實施回教法;多數回教徒眾多的國家屬於這個類型,約旦與馬來西亞可以作為代表。其三是“世俗國”(secular state),即沒有“國教”、“官方宗教”的國家,土耳其屬於這個類型。
艾斯坡西托沒有將印尼列入“世俗國”的行列。我認為,印尼以“五大原則”建國,承認六大宗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與孔教),回教也不是“國教”, 應該符合艾斯坡西托“世俗國”的定義。
為什么印尼至今還不是個回教國?這與印尼回教的性質以及印尼獨立的歷史息息相關。回教在14世紀末開始傳入印尼,不過,回教化只是在沿海地區,沒能深入內地。之前印度教與佛教已傳播。回教傳入后不久,基督教也立足東南亞。所以有些民眾並沒有皈依回教,即使皈依回教,其信仰也參雜印度教及當地信仰的成分。一般上,印尼的回教徒可分為“自由派的回教徒”(abangan) 與“保守派的回教徒”(santri)。前者的人數較多,印尼第一任總統蘇卡諾就是屬於這個類型。
1945年印尼準備獨立,起草印尼憲法,並以“五大原則”(pancasila)作為建國基礎。所謂五大原則,即:信仰最高與唯一的上帝/真主、人道、民族、民權、社會公正。起初,在第一原則上還加有“凡是回教徒都得遵行回教法”的條文,強迫回教徒接受回教法的約束,無形中使印尼成為宗教國家。這條文遭非回教徒的反對。
結果,擔任制憲會議正副主席的蘇卡諾及哈達將條文取消,只以“信仰最高真主”為第一原則,不建立宗教國家,保證宗教平等與宗教自由。當時出席會議的代表,包括回教代表,都沒有異議,印尼從此變成了不以回教為國教的“印尼共和國”。
獨立后印尼族群分裂,地方動亂,左右派的斗爭愈加激烈。兩大回教政黨回教教士聯合會(nu)以及馬斯友美黨(masyumi)拒絕五大原則,引發政治危機,促使蘇卡諾宣布“指導民主”(1959年-1965年),實行了“強人政治”。然而,左右派勢力的斗爭沒有平息。
1965年末,蘇哈多將軍上臺,強行實施“五大原則”,規定所有政黨只能以五大原則為建黨的基礎,不接受這個規定的政黨必須解散。從此五大原則變成了印尼建國的基礎。可是,在90年代,蘇哈多為了鞏固自己家族的政權,開始培植回教,組織“印尼回教知識分子聯合會”,籠絡與收買回教領袖與知識分子,使回教勢力在蘇哈多時代后期東山再起。
世俗化勢力占上風
1998年5月蘇哈多下臺,新政黨林立,回教政黨再次出現。但是,這時的回教政黨,由於國內與國際形勢的變化,都對五大原則加以包容,有的甚至接受五大原則為其政黨基礎,或者以回教和五大原則並列。五大原則已不再與回教對立。但是,對於回教政黨,當五大原則與回教教義衝突時,則要遵照回教教義。
中東回教的崛起,影響了東南亞的回教徒。一些激進派,也開始在印尼大肆活動,再次提出建立回教國的理念。印尼有些地區甚至已實施回教法。今年5月7日,即將卸任總統的尤多約諾在接受峇厘島“蘇卡諾中心” 所頒發的“蘇卡諾人道主義與民主獎”的儀式上一再強調,“印尼是個世俗國家,並非回教國,人民務必抗拒任何有意將印尼改變為回教國的企圖。”
印尼雖然不是回教國,但是回教的傳播已經滲透到城市與鄉村,回教意識不斷加強。要當選印尼總統,必須取得大多數回教徒的支援。印尼斗爭派民主黨,雖然是印尼民族主義者,但是絕大部分的領導人與成員都是回教徒;然而,回教政黨的成員則認為,他們並不能代表回教徒。
因此,今年7月9日的印尼總統選舉前,斗爭派民主黨總統侯選人佐科(joko widodo),特地拜會勢力強大的回教教士聯合會以及莫哈默迪亞(muhammadiyah)兩大回教組織的大本營,請求支援;有訊息說,斗爭派民主黨即將與回教教士聯合會支援的民族復興黨(pkb)結盟,以便能夠取得保守派回教徒的選票。
其實,印尼非回教政黨黨內也有回教的支部,或是傾向回教的領導人。有人認為,印尼的政黨逐漸回教化,即便是戈爾卡黨(golkar),在蘇哈多倒臺前八年,就開始添上回教色彩,但沒有像回教政黨濃厚,也反對印尼回教國。實際上,印尼“世俗化”與“回教化”之間的斗爭還在持續。目前“世俗化”的勢力還占上風。長遠來說,則不得而知。
作者是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資深訪問研究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兼任教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