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新中國65年“十大引智成果”評選

鉅亨網新聞中心


1、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

1957年大橋通車,結束了千年以來長江上無橋的歷史,成為連接我國南北的大動脈,對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該大橋是蘇聯援華156項工程之一,蘇聯專家為大橋的設計與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導,大橋建設採用蘇聯專家西林提出的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施工方法,最終獲得成功。作為新中國建設成就的一個重要標誌,大橋圖案入選1962年4月開始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該橋2013年入選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2、北京電子對撞機

1988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首次對撞成功,為我國粒子物理和同步輻射應用研究開闢了廣闊的前景,被譽為我國繼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造衛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領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1984年10月,中美聯合啟動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合作項目。2004年4月,中美科學家開始了為期5年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及其探測譜儀的改造工程,2009年5月全面達到指標。2013年3月26日,由11個國家300多名科學家參與的國際合作組在北京宣佈,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發現一個新的共振結構,這一發現很可能為尋找和研究新型強子態開啟了一扇大門,引起科學界廣泛關注。長期以來,李政道、丁肇中等外籍科學家在人才培養、方案選定、開展國際合作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CR-01”6000米水下機器人

我國機器人事業的開拓者蔣新松率領團隊,從1992年6月起,與俄羅斯科學院海洋技術研究所合作,以我方為主,開始研製6000米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1995年8月, CR-01 6000米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研製成功,使我國機器人的總體技術水平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成為世界上擁有潛深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的少數國家之一。“‘CR-01’6000米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科研成果被評為199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並獲得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1999年3月開始,中俄繼續合作聯合研製7000米載人潛水器,掌握深海探測關鍵技術。

4、高速動車

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進行優化和再創新,成功研製出國際一流的CRH3型和CRH380BL型時速350公里至380公里系列高速動車組。2005年11月,中國與西門子簽署CRH3動車組合同及技術轉讓協議。隨后,西門子公司派出了150余人次高層次專家和技術工人來華對動車組的設計、製造等進行指導。中德專家團隊合作,中國軌道客車一下子跨越30年的變化,掌握了世界最為先進的技術。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投入運營后,北京天津僅僅半個小時就可直達,創造了運營速度、運量、節能環保、舒適度四個世界第一。外方項目總協調人威斯德獲2008年中國政府“友誼”。2009年12月,國家科技部將唐車公司確立為國家級軌道車輛製造“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際合作從一般性的人員交流和項目合作向“項目-基地-人才”相結合方向轉變。2013年1月,唐車公司參與建設並提供全部高速動車組——CRH3型動車組的“京津城際鐵路工程”,榮獲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

5、寶鋼建設

寶鋼從1978年正式開工建設開始,引進國外成套技術設備以及整套現代化管理體系,走出了一條大規模“引進一消化一吸收一創新”、建設特大型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之路。徹底改變過去只引進設備,我國無法消化吸收而不得不重覆引進的被動局面。寶鋼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程度最高、工藝技術最先進、生規模最大的鋼鐵精品基地,成為我國創新能力最強的鋼鐵工業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科研開發基地,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95%以上。2014年,寶鋼連續第十一年進入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的世界500強榜單,並連續當選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

6、量子通信技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量子信息研究團隊與美國斯坦福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德國馬普量子光學研究所和海德堡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和因斯布魯克大學、瑞士日內瓦大學等國際知名科研機構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培養了一批掌握各方面知識和技術的優秀青年人才,形成了一支優勢互補、創新能力強、具有很強國際影響力的研究隊伍,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特別是在發展實用化的量子通信技術方面走在了國際前列,使得我國在量子信息這一新興領域在國際上牢牢地佔據了一席之地。該團隊成果曾1次入選英國《自然》雜誌評選的年度十大科技亮點、5次入選歐洲物理學會或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7次入選由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奧地利科學家正在與該團隊開展緊密的國際合作,將利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於2016年左右發射)共同實現中歐間的洲際量子通信。

7、互聯網技術

1987年9月14日,中德科技專家經過4年努力,克服經費、軟硬件以及國際線路等困難,打破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發出中國第一封通過自行搭建的郵件系統發送的電子郵件,使中國正式接入國際計算機網絡,成為國際互聯網注冊國家。德國專家維納·措恩為此作出了重要貢獻。1993年3月2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國際衛星通道建立的接入美國SLAC國家實驗室的64K專線正式開通,成為我國部分連入Internet的第一根專線。這根專線在1994年4月中國正式連入Internet后,也實現了Internet的全連通,中國互聯網時代從此開啟。期間,中美兩國科學家對如何聯網進行了種種設計,美國專家瓦特·托基作了巨大的努力,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美國能源部高級顧問、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潘諾夫斯基協助向美國政府溝通。

8、一村一品

一種新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由日本專家平松守彥倡導,1983年引入中國,逐漸在全國推廣。“一村一品”被多次寫入中央一號檔案,江西省50%農民從中受益。

9、人類基因測序

美、英、法、德、日和我國科學家共同參與。截止到2005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測序工作已經完成。其中,2001年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的發表,被認為是人類基因組計劃成功的里程碑。中國1999年開始參與合作,負責測定人類基因組全部序列的1%,躋身於國際生命科學前沿。

10、HJD04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

\tHJD04機被譽為中國信息通信技術和業領域的“原子彈”。該成果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研製成功,從根本上扭轉了我國電信網現代化建設受制於人的被動態勢,使“巴黎統籌委員會”始於1989年對我國實施的大型程控交換機禁運制裁行動徹底流,為我國通信網絡的快速現代化和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信息通信基礎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HJD04機的帶動下,培育出中興、華為等位於全球信息通信設備製造業“第一集團”的著名企業。中國政府“友誼”獲獎專家、我國高科技領域第一家合資企業上海貝爾電話設備製造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莫瑞爾為數字程控技術和生的引進、中外合作、技術轉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1、大亞灣核電站建設

中國大陸首座使用國外技術和資金建設的核電站。1982年啟動,1994年全面建成投入商業運行,並獲得美國國際電力雜誌評選的“1994年電廠大”,成為全世界5個獲獎電站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獲得這一殊榮的核電站。技術和設備全部從國外引進,起步階段,從廠長到部門主管,都由外國專家擔任,大部分工程技術崗位也由外國專家擔任。當時的大亞灣工地上有多達26個國家的外國工程技術人員,最多時外國專家人數超過2000人。為了掌握國際先進技術,中方先后將100多名技術人員送到國外培訓。

12、哈工大建設

哈工大的前身——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創建於1920年,學校的第一任校長是蘇聯阿·阿·攝羅闊夫工程師,先后有5位蘇聯人擔任了該校校長;50年代初,哈工大與人民大學一併成為我國最早學習蘇聯教育經驗樣板的兩所學校,全面借鑒蘇聯經驗,迅速發展成我國“工程師的搖籃”。1951年至1957年末,先后從蘇聯26所高等學校中聘請了古林等5批67位蘇聯專家來校工作。到1960年,先后到哈工大工作的蘇聯專家共有74位。每位專家來校工作1-2年。

13、月宮一號

人類在外太空長期生存的核心技術,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自2004年起,北航劉紅教授引進外國專家100余人次,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繼而自主創新,從無到有建立了空間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術體系,經過10年努力研製出我國第一個世界上第三個空間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綜合實驗裝置“月宮一號”,並於2014年5月成功完成了我國首次長期高閉合度整合實驗,密閉實驗持續了105天。使我國此項技術水平與國際最高水平同處於同一水平上。研究成果將為我國今后深空探測生命保障提供理論和基礎技術。

14、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成果

迄今中美最大的科技合作項目,共有來自中、美等6個國家和地區約250名科學家參與。2006年立項,2007年10月動工,2011年年中逐步完成探測器的建造與安裝,同年8月開始近點取數、12月下旬開始遠近點同時運行。2012年,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幾率,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最精確的中微子振蕩測量結果,它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了方向,在全球科學界引起熱烈反響,該成果入選美國權威學術雜誌《科學》評選的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

15、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製備技術

在國內外首創"逆定向流-徑向熱梯度CVI"核心技術和工業裝置,打破了美、英、法採用均熱法CVI增密的傳統,並在國際上首次採用該先進技術及裝置實現了炭剎車副的工業化生,確保實現我國數百架進口大型幹線飛機炭/炭剎車材料國化和國家航空戰略安全,對航天、化學化工、交通運輸等行業的技術進步生重大推動作用。獲200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結束該獎項連續6年空缺的歷史。中南大學黃伯雲團隊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同時,通過有效的國際科技合作,我國在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方面取得突破,並建立了自己的研發和業化基地。

[1]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