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新中國65年“十大引智成果”評選(2)

鉅亨網新聞中心


“超越”系列燃料電池轎車動力平台,填補我國燃料電池轎車的空白,獲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同濟大學依托我國首座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汽車整車風洞中心,為新能源汽車的自主研發提供重要的研發平台,為中國汽車工業從“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汽車風洞中心技術顧問Jochen Wiedemann教授獲得2009年上海市白玉蘭,超越系列燃料電池汽車在2006年法國巴黎、2011年德國柏林舉行的國際必比登(Bibendum)新能源汽車挑戰賽上屢創佳績,處於國際水平的第一方陣中。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成功示範運行燃料電池汽車,獲得黨中央、國務院嘉獎。

17、新中國第一輛汽車


1956年在長春一汽誕生。長春一汽被譽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共和國工業的長子,是蘇聯援建156個項目之一,建廠期間蘇聯專家提供了全套的品設計和圖紙資料,並派遣一批有經驗的專家來廠指導。從1953年籌建開始到3年后工廠建成,186名蘇聯專家為2萬名職工講授技術課1500余次,直接傳教和培養管理幹部和技術人員470名,其中處長56人,工程師139人,科長、車間主任60人,技術員173人,技工90人。

18、海洋石油開發

中國海洋石油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工業行業。自1979年以來開始引進外資和勘探技術,加快了海上石油勘探和開發進度。1983年,中美合作的合同區“y-13-1”構造發現了天然氣,1996年由中、美、科威特公司合作的南海崖城3-1氣田建成投,向香港供氣,這是中國海上第一個大氣田,被列入建國50周年石油十大建設成就。l985年,中日合作的渤海埕北油田投,1987年全面投,成為我國海上第一個商業性開發油田。1983年中法合作發現北部灣“潿10-3”油田,l986年投入試生,成為中國在南海的第一個投油田。l989年,中日合作的渤海渤中28-1油田開始生 。 由於全方位的對外合作,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在短短的幾年間的開發就步入了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發展的全新境界。在1982~2000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先后同18個國家的70家油公司簽訂了140個石油合同,在中國海域進行勘探和開發,合作鑽探發現了19個油氣田和62個含油氣構造。海洋石油開發曾入選新中國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事件”。

19、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是根據鄧小平同志1979年訪美期間簽訂的中美《科學技術合作協定》精神組建起來的,於1986年12月建成並正式運行,建立填補了中國資源衛星數據源的空白,開創了我國遙感技術和遙感應用的新時代。地面站代表中國與美國、日本、歐空局、加拿大、法國各衛星管理機構簽訂各類衛星數據接收協議,成為國際對地觀測網中有較大影響的重要一員。

20、煤礦安全

從2002年起組織實施“中日煤礦安全技術培訓項目”,參與培訓的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連續下降。借鑒日本的“手口示意法”,培訓學員自創的“手指口述管理法”,迅速走向全國,被譽為“礦工生命的保護傘”。

21、沙漠綠化

日本專家遠山正瑛為代表的外國專家和中國志願者一起,使內蒙古恩格貝實現從沙漠到綠洲的偉大變遷,恩格貝已成為防沙治沙的生態示範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2、節水灌溉技術

從以色列、美國等國引進滴灌、噴灌技術在我國乾旱地區廣泛應用,已在冀魯豫陝等北方地區推廣的美國滲灌技術,節水效率提高50%,增幅度達30%—50%。

23、東海大橋

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近百位來自美、英、日等國專家,共同參與工程建設前期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共同參與工程方案制定;協助中方針對惡劣海洋環境,提出橋體結構建議和實施方案併進行審查;協助解決海上樁基施工所遇到的難題;協助進行技術培訓,提升技術人員業務素質;提供對大橋工程進行全過程的評估與指導,確保了工程施工的順利完成。

24、水稻旱育稀植

一種省種、省肥、省水、省工、增的水稻栽培技術,平均每畝增10%以上。20世紀80年代從日本引進,到1998年種植面積達2億多畝。日本專家原正市從1982年至2002年,應邀63次來華傳授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

25、地膜覆蓋

該技術被認為是繼種子、農藥之后,我國農業耕作史上的一場革命。僅1984~1993年10年間,應用該項技術就新增值576.28億元。目前,我國地膜覆蓋面積3.5億畝,棚膜覆蓋面積5440萬畝,居世界首位。該技術由日本專家石本正一引入中國。

26、蘭州重離子加速器

蘇聯援建156個項目之一,為氫彈研製作出了貢獻,多次獲科技大。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冷卻儲存環大型重離子研究裝置,總體性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重離子物理及交叉學科創造了先進條件,直接催生了數目多的新核素和新技術,在國際核物理基礎和應用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27、敦煌文物保護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際合作保護敦煌莫高窟項目,先后與日本、美國等外國機構合作,進行敦煌石窟文物保護、保存等方面的研究。

28、超級小麥

河南天民種業有限公司通過引進30多個國家的100多位外國專家和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到世界主要麥區進行培訓的方式,在育種理論與技術、種質資源與創新、配套栽培技術、業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

29、水稻三控技術

由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專家團隊聯合開發,控肥、控苗、控病蟲,為農業部“雙增一百”技術。

30、珠江鋼琴

引進歐美專家及先進製造技術和日本管理經驗,逐步發展為全球最大的鋼琴製造商、最具國際競爭力的中國樂器龍頭企業和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民族品牌。

31、濺渣護爐技術

濺渣護爐技術是通過對煉鋼過程中生的留於爐內部分的爐渣進行調節或出鋼后對終點爐渣進行改性,然后採用將高壓氮氣吹入爐內,將爐渣吹濺到轉爐爐壁上,修補受損爐襯,以延長轉爐爐襯使用壽命(即提高爐齡)的一種技術,是現代煉鋼工藝的一項重大新技術。該技術20世紀90年代通過美國專家引入中國,在國內推廣應用。在沒有應用濺渣護爐技術以前,我國轉爐一般爐齡到3000爐左右時,就要停下來對轉爐爐襯進行修補,修補周期在一周左右。採用該技術后,使得我國轉爐爐齡提高了5-10倍,生效率提高了30%以上,2003年武鋼最高爐齡已達到30368爐。為煉鋼廠的設計和生技術帶來了變革。目前我國技術人員在該項技術的基礎上,在轉爐濺渣護爐機理研究、濺渣條件下復吹轉爐底吹供氣元件蝕損機理研究上又有新突破,並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32、超大規模整合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三級系統(熊貓系統)

引進美籍華人專家連永君擔任總設計師,是我國第一個按軟件工程方法開發的大型整合化的超大規模整合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的禁運,為我國整合電路設計業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