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無用 歐元區需要全面性的內需成長
鉅亨網編譯呂佩憶 綜合外電
德國財長朔伊布勒 (圖 :AFP)
2009年希臘政府公佈預算赤字不是6.7%,而是13%,為歐元區債務危機揭開序幕。德國對歐元區制訂三大經濟方針以解決債務問題:結構性改革、財政紀律以及貨幣寬鬆政策,目前為止都未能有效創造足夠的需求,帶動歐元區的成長。相反的,2014年第二季,歐元區實質需求比2008年第一季還要低5%。德國真的該是時候檢討反擴張的態度是否真的有助歐元區。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夫指出,德國的改革方針雖然有效為德國維持低失業率,但經濟卻沒有顯著成長,反而是要依賴出口,這仍未達到真正帶動經濟成長的目的。歐元區需要的是在結構性改革和全面性成長之間取得平衡,以帶動歐元區實質、長期的穩定成長。
法國和義大利都被要求加速「結構性改革」以啟動經濟成長,由於兩國GDP總合占歐元區的38%,因此重要性相當高。但是,這些改革都未能創造有力的整體需求。從2004第二季到2014第二季,德國的實質國內需求成長11.2%,複合年率為1%,情況雖然沒有更糟,但這也不是「經濟火車頭」該有的表現。
審視德國的產業財務平衡,也就是政府、私人部門與外資的所得與支出,就能再度強化這一論點。德國私人部門對2000年初的改革的反應,就是大幅增加財務盈餘,也就是支出遠低於收入。由於財務赤字縮減,資本外流增加。簡而言之,私人部門對勞動市場改革和財政緊縮的反應就是變得更加節省,並因此累積龐大而且通常品質不佳的外國資產。
就提振私人部門內需方面,改革所能做的並不多。相反的,德國的改革結果使該國變得極高度依賴國外需求,也就是出口。一旦全球經濟不穩定,出口開始下滑,就像現在的情況一樣,則出口也支撐不了經濟。以目前為例,全球經濟成長急速下滑,加上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令德國出口陷入困境,立即反映在經濟上。相同的,財政緊縮並不會創造更強大的私人部門支出。所以,期望勞動市場改革能推動法國與義大利的國內需求,這樣的想法也太過樂觀。
但這並不表示改革沒有用。儘管德國的成長相當疲弱,但德國的失業率卻很低。勞動市場改革的結果並不能推動需求成長。就德國而言,許多的需求是來自國外。這對歐元區整體而言代表著什麼意思?理論上來說可能是歐元區需要創造經常帳盈餘的規模,要相當於德國的GDP。這表示盈餘不只是3000億美元,而是要達到9000億美元。
但這是不可能辦到的,因為非歐元區不可能吸收這些成長,而且就算有所成長,帶動的歐元升值也會侵蝕掉部分的增幅。因此,結構性改革應該要搭配歐元區內部的額外需求。唯有歐元區有實質的內需成長,才能真正解除通膨極低,而且可能陷入通縮的困境。德國的核心通膨只有1.2%,實在太低,再怎麼改革,調整也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成果。
由於傳統的貨幣政策效力有限,就必須選擇非傳統貨幣政策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但德國卻非常不樂意進行後兩者。
但是,由於德國公債有避險天堂的地位,因此德國能以極有利的利率來借貸。30年期德國公債殖利率只有1.8%。如果達到歐洲央行的通膨目標2%,就表代長期實質利率為零。能以這麼低的成本來借錢,必能改變政府對財政赤字代價的觀點。德國應該再融資其公債而不必擔心利率。同樣的,擔心法國的赤字會違反規定也是不合理的做法。即使法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1.1%,金融市場還是等於在告訴法國快點借錢。
歐元區的一大挑戰不在於要求各國遵守規定,而是要推動調整和恢復成長。歐元區的人不能再有耐性等下去了,長期停滯的風險就在眼前了。德國沒有錯,歐元區國家確實需要長期的改革,但德國相信光是靠改革就能創造強勁的成長,則是錯誤的觀點。從德國自己過去的改革經驗就知道了。
除了經濟成長外,政治穩定性也是一大挑戰。根據《BBC》的專文,義大利、希臘和法國有逾25%的年輕人沒有工作。此外,年過50的中階經理也抱怨找不到合適工作。如果歐元區國家多數人都失業,或甚至必須靠祖父母的老人年金才能過日子,就可能會引發科林頓所謂的「怨恨選票」,也就是因為經濟不成長而怪罪執政者,並投票給在野的反對黨。政治的動盪可能再進一步令經濟成長陷入停滯,形成惡性循環。
歐元區需要在更多改革和更多需求之間好好的取得平衡。要這麼做,就必須認清一個事實:持續的停滯對穩定性是一大威脅。歐元區應該擴張,而不是選擇安全的路線。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