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產業

雷科技廖翔鴻:2015年將成智能硬件爆發期

鉅亨網新聞中心


和訊科技訊息 7月11日-14日,2014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sinoces)在青島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次展會將集中展現近年來電子科技以及家電數碼產業的突破成就,為全球消費電子的智慧創新提供有益借鑒。會上,雷科技cmo廖翔鴻邀接受了和訊科技的采訪。

以下為采訪實錄:


和訊網 科技頻道:各位和訊網友大家好,在“2014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上,我很榮幸的邀請到了雷科技cmo廖翔鴻廖總,下面請廖總給大家打個招呼。

廖翔鴻:你好,大家好,我是雷科技的廖翔鴻,今天很高興來到這里。

和訊網 科技頻道:廖總咱們簡單介紹一下雷科技的一些業務或者是服務模式吧。

廖翔鴻:我們雷科技是在今年3月份正式成立的,我們是看重了今年“智慧硬體”的發展趨勢,覺得會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前景。我們切入到這個領域里面,主要關注的是“智慧生活”跟“前沿科技”。想為所有的觀眾,為一些我們的業內人士提供一些資訊方面的服務。包括:一個行業的報導,還有行業的趨勢、評論,還有一些我們關注的一些具體的產品做一些嘗試、做一些智慧硬體方面的評測。因為我們發現智慧硬體還是比較新的,一些用戶可能還是對這些產品比較陌生,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種評測的方式可以減低他們的決策成本,那樣可能讓智慧硬體能夠更容易的普及。

和訊網 科技頻道:現在像咱們這樣的關注智慧硬體的社區,您認為整個現在目前中國的智慧硬體行業屬於一個什么樣的發展階段?

廖翔鴻:其實今年可以算是一個智慧硬體的元年,因為其實在行業內都是這樣說的。從今年開始,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一些公司,包括一些上市公司或者是一些傳統的公司去關注到這個領域,慢慢的去滲透到這個領域里面。像bat,百度、阿里跟騰訊其實都已經開始做相關的產品,只是說百度走的比較前,阿里跟著,騰訊現在也開始發力了。其他的一些創業者,也越來越多的在往這邊在做一些產品,我們現在今年看到是,去年還沒有這么多的做智慧硬體的創業者,但是今年是爆發出來了非常非常多,短短的三個月時間里面就已經接觸到70多個團隊,里面當然有上市公司,但是大部分還是創業團隊。也就是說,其實智慧硬體是慢慢的在蓬勃發展,未來也會越來越規模、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里面去。還有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就是傳統的企業,傳統的企業我們也接觸了很多,他們也是從原來的可能做家電的慢慢切入到做智慧硬體方面的。比如:海爾,tcl這種就是比較典型、比較大的。還有江浙或者是華南地區也有一大堆的相關的一些產業在慢慢的圍繞著這個“智慧硬體”方面來做一些配套服務或者是生產服務等等。

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這個慢慢會發展起來,但是現在還不能說是成熟。

和訊網 科技頻道:毋庸置疑現在整個“智慧硬體”行業還處於萌發期。

廖翔鴻:對。

和訊網 科技頻道:據您在這個行業的預測,您認為它在經過一個怎樣的階段或者經過未來三年、五年的多長時間會有一個爆發期,真正普及到各個用戶的手里,真正進入盈利模式的市場?

廖翔鴻:其實我們現在看到了很多的產品,還有很多的一些團隊。說實話,現在國內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可能某一個點國外做了之后,國內都一窩蜂的跟著,導致的結果是扎堆。像“手環”我們肯定看到類似很多的產品出現,但是賣的好的可能也沒有多少。今年會是一個爆發期,但是如果是很多人去扎堆的話,我們估計可能明年就會傾斜到某一些領域。比如:可穿戴的手環、手表這個具體的領域會進行一個洗牌,可能有實力、有真正的抓住用戶需求的團隊或者是公司才會生存下來,其它的可能就會被慢慢淘汰,進行一個產業的整合,才會有一個正式的、巨大的爆發。因為只有這樣子,產業才會進入一個比較良性的發展。

我估計可能是明年左右,應該就可以迎來這個高速的發展。因為我們看到一些報告,國外的一些報告:大概是2015年-2020年單說“可穿戴”就可以發展到800億左右(數據我們還沒有核實)美金的市場規模,其實是蠻大的。今年只是一個元年,我們還是看明年。

和訊網 科技頻道:在整個行業,您認為支撐著“智慧硬體”基礎的技術是什么樣的技術呢?

廖翔鴻:其實現在有一些“智慧硬體”它是已經有比較完整的、比較成熟的一些技術跟解決方案,尤其是智慧家居,因為它不需要講求什么“續航”等等東西,所以它的那個還是比較好做。我們看到很多做路由或者是機頂盒的廠家,還有其它智慧家居方面的一些產品,他們主要還是供應鏈方面的支撐為主,他們可能技術方面還不是說最重點,一個就是設計跟需求要掌握好,還有一個就是供應鏈的把控。我們也看到很多的產品很好,但是最後是倒在供應鏈上面,所以供應鏈是其中的一個最核心的點。還有就是工業設計,工業設計美國的一個工業或者是智慧產品這么受歡迎,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工業數據做的很好,所以這一點也還是要再加一把勁才可以,因為國內的工業設計很多產品都不是太講究這一點,所以這些方面還是要多加強才行。

至於可穿戴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領域,因為它之前是沒有相關的一些方案的。很多晶片或者是傳感器,實際上很多都是沿用手機上面的一些東西。如果可穿戴要進行一個比較大的突破的話,首先是技術方面要進行一個突破,因為續航能力跟傳感器的大小等等都需要進行一定的技術革新才可以適應可穿戴的特殊場景。所以可穿戴是跟其它領域的互通點,就是它技術方面還需要繼續加強。

和訊網 科技頻道:剛才您也提到了很多智慧穿戴的種類,或者是智慧硬體的種類。比如:路由器,手表,手環等等。在整個行業來看,哪一種模式是最被看好的?未來市場潛力是最大的?

廖翔鴻:我們現在看,其實我們自己接觸最多的也是智慧家居方面的產品跟企業或者是創業團隊,因為在這一方面能做的東西太多了。單單把我們傳統的一些電器轉化成智慧化,打通物聯網這一個門檻也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因為畢竟電器是一個剛需市場,我單純的把它做成普通的電器再加智慧化的東西,依然可以吸引到很多的用戶去購買。可穿戴就不一樣,它是比較新興的產品,所以我們通常都把這兩個領域分割開來看。

可穿戴因為它一個技術方面的問題,所以還沒有太多的普及。另外一個,就是它還沒有真正的抓住用戶的剛需。我們看到很多的手環或者手表扎堆在運動、睡眠等等這些功能,其實我們也問了很多用戶,其實這個也不算是他們的一個剛需。可能很多手環就為了一個新鮮感,戴了一個月或者是兩個月可能就丟到儲物柜里面再也沒有拿起來了。我們也看到一些做健康類的企業或者是創業團隊,到最後也把手環放棄了,轉而去做其它的一些產品,這也是說明了一個問題。

其實很多的做“智慧硬體”的都講“大數據”的故事,但是我們看來現在的一些“智慧硬體”出貨量並沒有那么大,實際上“大數據”這個故事其實暫時來說,我覺得還是說不通的。未來如果是真的有一個很大的爆發期的話,“大數據”還是有可為的,但是我們現在目前來說最看好的智慧家居。

和訊網 科技頻道:好,非常感謝廖總接受我們的采訪。

廖翔鴻:謝謝,謝謝和訊網。

(全文結束)

  http://vdata.tool.hexun.com/2014-07-11/166547255.mp4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