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許一力:“雷聲大 雨點小” 民營銀行還有戲么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7-14 10:35


許一力 cctv證券資訊頻道王牌評論員兼節目制作總監&總制片人(資料圖)
許一力 cctv證券資訊頻道王牌評論員兼節目制作總監&總制片人(資料圖)

轉眼間,從民營銀行的概念提出,首批5家民營銀行試點,到牌照落實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年。


大家都等得著急了,去年概念剛剛提出,媒體言之鑿鑿的將開業時間指在年底。等到了9月份,時間則進一步推到了今年3月,后來更是直接拖到了下半年。

很顯然,目前從銀監會推出的一些政策和試驗來看,民營銀行的步子基本上沒有脫離“雷聲大,雨點小”的范疇。以目前的5家民營銀行試點來說,年底前落實,實際上難度並不大,但至於再往后推第二批是什么時候,那或許很遙遠了。

監管層的這種慢速還是值得理解的。

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在全世界好多國家或地區的金融改革中都經歷過,有成功也有太多失敗,失敗的幾乎都演變成了金融危機。今天輪到我們開始弄民營銀行了,是不是也得去參考參考這種實例呢?

一、完全失敗的實例:最為坑爹的俄羅斯模式。

墨西哥、捷克、俄羅斯都是嘗試發展民營銀行而以失敗告終的國家,俄羅斯模式值得我們思考。

俄羅斯民營銀行的發展,就是典型的“休克療法”。1991年前后全面放開金融。政府對於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基本是放任自流,只要達到了最低資本要求就可設立銀行。所以,銀行體系的民營化進展非常快。在俄羅斯經濟改革初期,原來由國有銀行一統天下的銀行業很快被大量民營銀行所占據:1991年,俄羅斯境內民營銀行已超過兩萬家;到1997年,俄羅斯的銀行中,國有銀行只有三成,民營銀行接近七成。俄羅斯的商業銀行,其中半數其資產總額在20萬美元以下。這么多的商業銀行,這么低的金融資產總額,幾乎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歲這些商業銀行幾乎清一色從事高息攬存和投機活動,導致俄羅斯的商業銀行呆帳約占資產總額的50%。

當時俄羅斯的銀行多數是投機分子開辦,到處坑蒙拐騙。這使得,俄羅斯企業和居民對本國金融機構和本幣不信任。俄羅斯吸引外資不如同期企業和居民流出國內的資金,資本完全外流;據說俄羅斯居民手持外匯的資金也根本不往本國銀行里存。也難怪俄羅斯的金融體制很快就被破壞,並最終導致金融危機。

二、出過大問題但相對還算成功的實例:台灣地區模式。

在銀行對民營開放后,相對成功的例子不少,但也遇到過不少的問題。台灣、韓國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我國台灣地區設立民營銀行的基本路徑是“新設民營銀行在先,公營銀行民營化在后”。1989年允許民營資本設立商業銀行。1990年,受理民營銀行的設立申請,至1992年,發起設立的民營銀行己達16家。同年,公有銀行民營化工作;2000年,台灣地區進行了金融機構混業經營和銀行集團轉制為金融控股公司的改革(即通常所說的“一次金改”和“二次金改”)。縱觀來看,台灣地區銀行的民營化采取的是漸進式模式,循序漸進逐步放開金融管制。

但它也遇到過大問題:由於民營銀行準入法規的一些制度性缺陷,台灣在放開民營銀行時設立了較高的準入門檻,為了達到金融當局設定的標準,籌建民營銀行的發起者不得不求助於大企業,結果造成銀行與大企業之間的不正常關係。盡管監管部門對限制關聯交易進行了規定,但仍然多次爆發了財團企業利用銀行業務進行利益輸送的案例。另外,在開放之初,有強烈投資意愿的企業財團通過聯合集資等方式規避了準入門檻,導致新設民營銀行過多,競爭加劇;

最後,由於銀行和它背后的關聯企業牽連過度,大企業財團銀行大量貸款,在經營上出現財務危機后,最後竟連帶著出現整個銀行系統的擠兌風險。這是導致1998年台灣金融震盪的根源。韓國也爆發過金融危機,當時也是銀企之間的不正當資金關係,大企業的壞賬迅速拖垮了韓國的金融體系。印度尼西亞也是,80年代初印尼開始放開民營銀行,但由於特權集團的介入,許多民營銀行大規模舉債擴張,在股市和房地產市場上大發橫財。他們成為印尼泡沫經濟的罪魁禍首。

三、比較成功的實例:美國模式。

美國選擇了與其銀行體系和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法律監管環境等相適應的民營銀行發展模式,並獲得了成功。

以美國經驗看,其本土7000余家銀行中大部分都是社區銀行。這些規模不大的社區銀行資產一般都不到10億美元,總共總產占銀行業總資產的比例低於11%,但其向小企業發放的貸款卻占到全行業的近40%。

美國的這些小銀行,能活下來的訣竅,就在於市場定位,它們走的是異質化發展之路。美國的這些小銀行早就想好了,大銀行有大的壞處,小有小的好處。

先來看貸款層面,大銀行沒有辦法去識別借貸企業將來有無可能歸還貸款,而且小企業貸款金額少,還不夠大行的審貸成本。而草根性的民營銀行,是和民營企業在一起生長出來的民營金融家來參與組建的,他們是本鄉本土的,資訊對稱,他們的本事比那些中小企業更大,他們能夠識別誰講的是真話、誰講的是假話,從而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放貸。

所以美國絕大多數的民營銀行將當地家庭、中小企業和農戶視為主要的服務對象。這些小銀行做什么?主要從事關係型信貸業務。所謂關係型信貸,是指這些銀行主要憑借與中小企業以及社區成員長時期交往中所獲取的定性“軟”資訊來發放貸款。這些“軟”資訊包括:銀行信貸員與中小企業所有者常年直接交往形成的對其人品、可信度的評價;與中小企業供貨商、顧客、鄰近商家交流形成的對該中小企業發展前景的預測等,這些資訊只能在一定范圍內獲取,難以在一個機構龐大、層級繁多的大銀行內部有效傳遞。相比之下,大行都是依靠財務報表分析、抵押物借貸等“硬數據”。

至於存款方面,一直擔心民營銀行吸收不到存款,國有大銀行都有國家保證,他們如果也出高存款利率,誰還存到民營銀行去?這個想法是多余的。美國也曾有過這樣的擔心,但重要的是,美國推出了存款保險(放心保)制度,在這個制度之上,美國的這些小銀行照樣能夠獲得大量穩定的核心存款。從這些社區銀行來看,存款客戶主要是社區內的企業和居民,他們的存款利率敏感性低,短期內存款余額可能有所波動,但長期看是相對穩定的。這部分存款為社區銀行提供了廉價且穩定的資金來源,是社區銀行保持流動性的“核心”。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來源的情況下,社區銀行對存款服務收取的手續費通常會低於大銀行。

以上花這么大篇幅來比較其它國家或地區的民營銀行,意義在於,銀行民營化不可過急:銀行是一個高利潤行業,因而人們投資辦銀行的積極性很高。但銀行又是一個高風險行業,其負債經營的特性決定了銀行必須將“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如果冒然跟進而失去了安全性,那還不如不要。

(一)分析這些國家或地區,俄羅斯當時為什么徹底失敗?

兩個關鍵點沒做好。

一個是沒處理好股東貸款,這是民營銀行最大的問題。那些失敗的民營銀行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股東一開始就企圖用銀行來圈錢。民營企業辦銀行一個很重要的動機就是希望為企業搭建一個資金平臺,不僅俄羅斯,韓國和我國台灣地區的情況證明了這一點。它們民營化過程中都有特權集團介入,很多大企業或利益集團利用特權開辦銀行,從而產生一批家族式銀行,由於審批權掌握在某個部門手中,這往往會導致尋租現象,權錢交易不可避免,這就使很多不具備開辦條件的銀行產生,從而埋下金融隱患。這兩種情況的最終結果都將是民營銀行的失敗,甚至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的崩潰。

其次是監管沒跟上。就像俄羅斯,發展民營銀行之前,壓根就沒做好制度和操作上的安排。特別是在法規建設、審慎性行為和會計框架方面,俄羅斯均存在嚴重缺陷,導致國內的資金不能按照正常的市場規律進行有效設定,大量的資金被用於投機性非法經營,巨額財富流向國外,使國家經濟的發展因嚴重缺乏資金投入而大傷元氣。

(二)台灣地區跟俄羅斯比為什么稍好一點?

就在平穩漸進這四個字上。

台灣的經驗告訴我們,平穩漸進的放開才是較為合理的方式,也是化解風險而非積累風險的唯一途徑。縱觀全球對民營銀行設立一次性放開的國家,如俄羅斯和匈牙利,其結果則往往不盡如人意。

其實台灣地區也遇到過問題,但因為平穩漸進,它在民營化過程中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所以,雖然台灣地區在開放民營銀行后發生過 83 起擠兌事件,但未能及時平息而向其他機構蔓延的僅有3起,充分顯示了存款保險制度的重要作用。這種事要放在俄羅斯、匈牙利這樣的地方,早出事了。

(三)美國民營銀行為什么比前面的這些地區都要成功?

監管做好了!也循序漸進了!在此基礎上,美國搞了差異化經營。

有了以上國外這么多的先例,足夠可以理解,中國金融監管層對於民營銀行寄予了厚望的同時,又不敢報以太大的希望。試點開放五家,還規定了你要干嘛他要干嘛。這種情況與最初資本的預期可謂是大相徑庭。擺明了銀監會就說了一件事兒——你們去實驗吧,你們每個人負責一個領域的實驗,籌建完,試驗看結果如何,我們再來考慮下一步是不是要繼續開放該領域的申請。

銀監會緩步向前所考慮的,其實正是民營銀行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事實上,即便沒有類似的困境,當前背景下大幅放行民營銀行也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理論上,所謂的民營銀行除了民資主導外,應該同時是嚴格按照市場機制來運作的銀行,也就是說銀行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通過價格競爭或者服務競爭來從事經營業務。因而這種銀行存在的前提是有一個高度市場化和相對自由的金融環境。

但中國的金融市場顯然還不夠“高度市場化”、“自由”等形容詞。於是,想要玩轉民營銀行,政策上的配合必不可少。比如利率市場化,特別是存款利率市場化,若非如此,民營銀行將失去自主經營得動力和支撐。除此之外,近年來胎動的存款保險制度也必須加緊推送。因為如果說利率市場化是民營銀行的進攻之矛,那存款保險制度就是防守之盾,沒有這一政策的支撐,民營銀行很難真正意義上的獲取輿論的信任。並且對於整個宏觀經濟來說,也很可能成為定時炸彈。

民營銀行對經濟會不會產生正面積極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那這五家民營銀行能否產生正面積極作用?恐怕答案只能是“呵呵”。

即便年底前,五家首批民營銀行能夠真的落地,無論是從體量,還是從開放程度,都無力於扭轉現有大型商業銀行主導下的中國金融秩序。甚至可以說,以目前銀監會的謹小慎微而言,五家之后的再放行,估計又會是漫長的考察期之后的事情。

其實,即便沒有這5家民資銀行,中國仍然不缺乏中小型銀行,市場主體並不稀缺,但是卻無法改變現有的格局。客觀的說,中國銀行業缺的不是民資,而是遊戲規則和開放政策。以銀監會此輪實驗性質的放行來說,后續的第二批恐怕也將會是在反復考量之后很久的事情了。

這么看來,民營銀行對於目前的中國金融市場,只是一個象征多余實際的吉祥物。其落地,只能意味著未來金融領域進一步開放的預期趨於強烈。這會給市場帶來正面積極的心理影響,然而對於市場規則本身而言,並不會有更加直接的改變。(博客:許一力)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