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相見倉央嘉措:西藏錯那的情歌傳奇(組圖)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本文由《DEEP中國科學探險》授權轉載

“如果不曾相見,人們就不會相戀。如果不曾相知,怎會受相思的熬煎。”倉央嘉措是西藏的一個傳奇,有關他的身世、情歌、結局,一直以來紛紜。倉央嘉措雖被指定為五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但15歲之前他一直隱身在西藏錯那的民間鄉野,獨特的生活環境和童年經歷造就他非同凡響的個性與才情,也為他未來的坎坷命運埋下伏筆。我們來到倉央嘉措的故鄉,在這片充滿自由的靈性土地上,觸摸倉央嘉措的真實生活與內心世界,破解有關他前世今生和浪漫情歌的種種謎團。


相見倉央嘉措——西藏錯那的情歌傳奇

策劃/本刊編輯部 撰文/羅洪忠 攝影/邱衍慶

“08年那場雪下得太急太大,一夜之間這座老房子就垮掉了,變成現在的摸樣。”錯那縣地方志辦公室負責人張慧茹指眼前破爛不堪的建築不無遺憾地。這座倉央嘉措的雪夏舊居就坐落在錯那縣城的老居民區,南面是農業銀行,北側是居民新區,西南側是一座新建的賓館。從高處俯瞰,像個廢棄的礦井,很難想像名滿天下的六世達賴倉央嘉錯曾經在這裏居住過。

舊居的主體是四柱、八梁、186根椽子木的兩層樓房,梁、柱及椽子選材講究,木紋細密,大小粗細勻稱;外圍石牆面平整,可見當年也是很上檔次的住宅。只可惜上層屋頂全部垮掉,底層也多半坍塌,像個地窖,黑暗陰森,盡是些建築和生活垃圾,腐臭味和牛糞味熏人難耐。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現在還能看到這般模樣,也算是奇跡了。

遙想當年,稚氣未脫的倉央嘉措曾經在這裏奔跑玩耍,不同凡人的命運注定他永遠不可能像一個普通門巴家庭的孩子那樣度過一生,若幹年后他將成為佈達拉宮的主人,整個雪域高原的統治者。那時候的他也不可能預見到,等待他的將是怎樣一個跌宕起伏、命運多舛的人生?而這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戲又是怎樣開始的呢?

錯那舊居:曾慮多情損梵行

倉央嘉措在錯那縣城時,結識了大戶人家雪夏﹒巴珠的一位漂亮女兒,兩人來往多了,有時還住在她家。因神聖仙體居住在不潔之處,致使倉央嘉措流鼻血,倉央嘉措用手指蘸鼻血,在黃布上繪出一幅佛像唐卡,成為倉央嘉措雪夏舊居的主供佛。巴珠的女兒再美,也因不潔沒人搭理愁於婚嫁。於是,倉央嘉措這樣寫到:“骨肉潔凈有何用,香粥調料當不成,雪夏巴珠的女兒,本是天仙空行女。”

倉央嘉措的尋訪、認定和坐床,有其複雜深刻的政治背景。1682 年五世達賴圓寂時,西藏正與鄰近的拉達克交戰,第巴﹒桑結嘉措(當時西藏地方政務的掌權者)為穩定西藏的社會局勢,確保自身已取得的權勢與地位,一方面,他對五世達賴實行秘不發喪,另一方面,桑結嘉措又開始手秘密尋訪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以備日后突變的政治局勢。

1683年3月28日,倉央嘉措出生在門隅達旺附近的烏金凌村。1685 年,桑結嘉措派出兩名活佛從拉薩出發,開始秘密尋訪第五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他們很快便得到消息,在門隅達旺附近烏金凌扎西丹增家中降生的阿旺嘉措具有靈異現象。當消息傳到佈達拉宮后,桑結嘉措嚴令他們封鎖消息,隨后通過問卜,決定將靈童一家從烏金凌遷居棒拉山口北面的夏沃。

人將倉央嘉措迎往夏沃后,桑結嘉措派特使從拉薩出發,攜帶五世達賴的矯詔靈物和印有吉祥太陽標誌的哈達、磚茶、一匹象徵成就諸事的綠色綢緞等物前往夏沃,為了保密,對外稱保護夏魯堪欽的靈童。當年12 月11日,他們抵達夏沃后,向倉央嘉措父親轉獻諭旨和靈物。倉央嘉措看到五世達賴的諭旨后,十分高興地:“這是我的印章,你們得福啦!”

史料記載,其后,倉央嘉措一家又從夏沃出發,抵達錯那宗城(相當於縣城)的雪夏村。據當地老人講,倉央嘉措到錯那宗城時,是同其父親扎西丹增、母親次旺拉姆、姑媽、小妹及佣人等人一起來的,錯那宗本(地方行政官,相當於縣長)奉甘丹頗章地方政府(公元1642年,五世達賴喇嘛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權)之命,接待安置倉央嘉措一家的生活起居。

藏歷火虎年5月,也就是倉央嘉措到達錯那宗城的第二年,甘丹頗章地方政府專門委派高僧大德卡熱巴·斯南多吉和朵巴·索南堅參等人到錯那,兩位活佛在錯那宗期間,對靈童進行系列測驗,倉央嘉措每次辨認遺物時,都能準確無誤地辨認出來,而且進餐時,總要先敬神靈,然后再用餐,連同抓糌粑的姿勢也同五世達賴一模一樣,這使得前去辨認的兩位活佛及隨行十分感動。此后,靈童的一切生活均由專人服侍,他人不得接近,就連靈童的父母也不例外。

1688年3月7日,桑結嘉措聽取了索朗堅參關於靈童身體形態、言談舉止、神情觀感等方面的情況彙報,“歡快異常,百感交集”。25日,又派人給靈童送去神像、凈水、茶葉等禮物,並且從佈達拉宮選出精細的糌粑定期送往錯那。甘丹頗章地方政府責成錯那宗,為倉央嘉措單獨安排較為清凈的生活起居和學習環境。

錯那鎮亞瑪榮村距離錯那宗城5公里,氣候和環境相對優越,便成為倉央嘉措學習生活的首選之地。在亞瑪榮新居,甘丹頗章地方政府為倉央嘉措配備了兩名近侍、兩名佣人,讓這位轉世靈童按照佛教法規開始高級活佛的學習、訓練和生活。8歲時,倉央嘉措已經開始能夠在紙上練習寫字,大約在11歲時,他就寫下了著名的《馬頭明王頌》這部傳世詩作。根據西藏社科院前副院長巴桑羅布的調查和考證:倉央嘉措的文化基礎知識和佛教基礎理論,都是在錯那宗城完成的。

我們來到距縣城西南5公里以外的亞瑪榮村,剛到村口時,遇上一位洗衣服的藏族婦女,當我們提起倉央嘉措“行宮”時,她立即用手指村裏的一條小路,倉央嘉措“行宮”就在路的盡頭。我們跟隨一位當地村民,沿石板小路往前行。這處行宮地處亞瑪榮村的西北頭,一條潺潺的小溪由村西北往村東南穿村而過。

我們見到了這棟兩層樓的“行宮”,其主體建築面積是2排16柱,比雪夏舊居面積大得多。在這個樓房裏,曾有人長期居住,有些朽柱蠹梁曾被住戶更換,室內有些牆壁也曾被粉刷修復。原先在這裏居住的曲珍卓瑪,早已遷入旁邊的新居,整個行宮人走樓空,霉氣沖鼻難忍。她帶10歲的兒子丹增,提一盞應急燈,帶我們進入漆黑的裏屋。據曲珍卓瑪介紹,樓下房屋依舊保持原樣,而樓上經過裝修和粉刷。我們在主樓之外,還看見不少附屬建築的廢墟,雕梁柱的殘片隨處可見,看來這座舊居當年雄踞村頭,蔚為壯觀。

倉央嘉措在亞瑪榮新居開始全新生活時,他的家人依舊住在錯那宗城雪夏村巴珠家的房屋裏,那個時候,人們對倉央嘉措的生活管得並不嚴,還是經常讓他同家人見面。錯那宗政府在山上,其下方的“雪”居民區,如同佈達拉宮下方的雪居民區一樣,“雪夏”居住的是屠夫、鐵匠等。因此,“雪夏”被認為是不潔居民的住處。讓人感到有趣的是,“雪夏”在藏語裏意為“不潔凈之地”,當地村民覺得這個名字不雅,便將原有的雪夏村改為錯那村。

巴珠是雪夏村有名的屠戶,受人岐視,甚至不能與一般人同坐,更何況倉央嘉措這樣的轉世活佛。可是,倉央嘉措喜歡與屠戶巴珠交朋友,並:“肉和骨頭上面不能灑稀飯,我就要在上面灑稀飯,我就要和屠宰人交朋友”。

巴珠的五個女兒一個比一個漂亮,倉央嘉措與巴珠的一個女兒來往多了,有時還住在這戶人家裏。因神聖仙體居住在不潔之處,致使倉央嘉措經常流鼻血。倉央嘉措用手指蘸鼻血,在黃布上繪出一幅佛像唐卡。可是,巴珠的女兒再美,也因住在不潔地方而沒人搭理,愁於婚嫁。於是倉央嘉措這樣寫到:“骨肉潔凈有何用,香粥調料當不成,雪夏﹒巴珠的女兒,本是天仙空行女。”

后來,倉央嘉措入住佈達拉宮以后,巴珠為了炫耀自己的榮光與財富,請倉央嘉措允許他用青銅包飾整個府邸。倉央嘉措對巴珠回復,當佈達拉用黃金包飾的時候,你的府邸才可以用青銅包飾,我現在允許你用黃涂料粉刷。就這樣,巴珠的府邸變成黃色,而倉央嘉措用鼻血繪製的唐卡佛像,就成為這裏的主供佛像。

根據附近的老居民江白格桑和阿旺群佩介紹,雪夏舊居一直是巴珠后人居住,因為祖上與六世達賴有一層特殊關係,巴珠后人在雪夏還得了一份領地,當上了“根保”一類的地方頭人。巴珠有位后代叫頓珠群佩,民主改革時還活。他有一個女兒叫德吉,直到文革前還住在這裏。文革前,這裏確有倉央嘉措講經時坐過的蓋黃緞子的寶座,還有一幅他用鼻血親手繪製的拉姆尊貞度母唐卡,人們俗稱“鼻血唐卡”。唐卡幅面長約1米、寬約0.5米,度母的臉部是用鼻血繪的,其余部位施以染料。這些東西他們都親眼見過,可惜“文革”時被毀。

[1]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