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習近平訪問美國“后院”的意圖

鉅亨網新聞中心


習近平會見阿根廷副總統兼參議長和眾議長
習近平會見阿根廷副總統兼參議長和眾議長

智谷趨勢研究中心 | 元淦恭 郁夕之


習近平正在進行他出任國家主席之后的第二次拉美之行,這是他就任以來的第8次出訪。

習近平上任一年半以內,已兩次訪問拉美,這在中國領導人中並不尋常,習近平的前任胡錦濤,在任國家主席一年八個月后才展開對拉丁美洲的首訪。從2009年2月以來,習近平先后以國家副主席和國家主席的身份四度訪問拉美,已到訪過墨西哥、牙買加、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古巴、烏拉圭、智利、特多、哥斯達黎加等十一個拉美國家,覆蓋中美、加勒比和南美洲東西兩岸。

在最近兩年的拉美訪問行程中,習近平還安排了同加勒比地區領導人對話會、同南美國家領導人對話會等多邊外交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他廣泛接觸了拉丁美洲約半數國家的首腦。

拉丁美洲一直有美國的“后院”之稱,習近平頻繁訪問拉美,表明其在全球范圍內拓展中國戰略空間的明確意圖。近年來,拉丁美洲政治傾向普遍左傾,左翼社會主義思潮和反美民族主義等多方面因素交織,也為中拉雙邊關係的加強提供了政治基礎。

中拉關係提升到中非、中阿高度

習近平此次訪問拉美,宣布建立“中國—拉共體論壇”機制的時機已經成熟。這一模式最早源於中非合作論壇,后推及到“中國—阿拉伯國家”。長期以來,中國和非洲有較為緊密的政治聯系,而阿拉伯國家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來源地,“中國—拉共體論壇”表明中國正在將中拉關係向中非、中阿關係的戰略高度提升。

中拉關係升級,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拉美國家和中國遠隔太平洋(601099,股吧),在戰略和現實上都沒有直接利害衝突,在中國周邊緊張情勢不能完全消除的情況下,拉美國家是中國尋找戰略伙伴的理想對象。

另一方面則源於經濟原因。拉丁美洲人口占到世界接近十分之一,經濟總量是非洲的大約四倍,是歐美發達國家和阿拉伯產油國以外,全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和拉美的經貿關係快速發展,貿易規模從2000年的125.95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616億美元,截至2013年,中國對拉美累計投資達830億美元左右,相當於對非洲投資的3.3倍。巴西的鐵礦石、智利的銅礦、委內瑞拉的石油等,都是中國重要的資源來源,拉美在中國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因而中國要提升中國和拉美政治關係的層次,以強化雙邊交流。

中拉基礎設施合作現“大手筆”

7月17日,中國、巴西、秘魯三國發布聯合聲明,宣布將開展跨越巴西和秘魯的“兩洋鐵路”。這是中國領導人近年來對外訪問期間所提出的最大規模的鐵路建設設想。官方媒體援引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員蘇振興的評論,指這一條鐵路堪稱“陸上巴拿馬”。

新華社、中新社、央廣等媒體在報導“兩洋鐵路”時,都指出中國規劃“兩洋鐵路”意在打破目前美國控制下的巴拿馬運河對國際物流的壟斷地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說,中國從南美進口的很多都是能源、糧食等涉及經濟和安全命脈的貨物,過度依賴巴拿馬運河以致大量的貨物運輸被另一個大國卡住,是非常有風險的。不少接近官方的學者都表示,兩洋鐵路不僅可以為中國運輸南美國家的資源,還可以提升中國在國際物流中的話語權。

“兩洋鐵路”的實際長度可能達到3500公里到4000公里,這一工程一旦付諸實施,將是中國在海外最大規模的鐵路建設項目。“兩洋鐵路”啟動,或成為中國基礎設施“走出去”加碼的信號。

從全球來說,亞洲的馬六甲海峽、亞非之間的蘇伊士運河、分隔南北美的巴拿馬運河,是全球航運的三大咽喉。目前來看,這三大咽喉基本上都被美國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牢牢控制。

“兩洋鐵路”(與巴拿馬運河有關)與此前中國推動中巴、中緬陸路合作(與馬六甲海峽有關),絲綢之路經濟帶、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建設(與蘇伊士運河有關)等部署放在一起來看,更有全球性的深意,中國正試圖打破既有的經濟地理格局,重建全球交通網絡。

金磚國家組織結構趨於實體化

本次習近平出訪期間參加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峰會確定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標志著在金磚國家合作框架下已開始建立實體機構。這可以視為金磚國家間合作從短期機制,向實體化機構轉型的標志。

金磚國家首次峰會於2009年6月舉行,當時正值國際金融危機后,“二十國集團”剛剛於4月在倫敦舉行了峰會,研討應對危機和宏觀政策協調。當時的金磚峰會與會國在議程設置上,明顯同“二十國集團”峰會關聯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二十國集團”上的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四方在大會后又單獨開一個小會。

最近幾年,金磚國家峰會逐漸同“二十國集團”峰會脫鉤,在議程設置和時間安排上,基本不再受到后者的影響,峰會宣言文字中與“二十國集團”相關的表述也逐漸減少,表明金磚國家機制已成為具有高度獨立性和完整性的新興國家間長期戰略和政策協調平臺。

就會議內容來看,金磚國家間合作,從簡單的“發出自己聲音”,更趨向於以實際行動對現有國際秩序進行調整。此前幾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一直在呼吁對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改革,本次以成立金磚銀行和儲備機制的實際行動向發達國家喊話:即使發達國家不愿意對國際決策機制進行調整,金磚國家也可以“另起爐灶”。

金磚國家中中國話語權增強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已經越來越多地將金磚國家機制作為“為我所用”的平臺,中國正在通過這一平臺強化“中國模式”的話語正當性,並將這種模式對外傳播擴散。

中國話語權的提升,和金磚國家內部發展的不平衡有關。上圖是2009年以來金磚五國每年的gdp增長率,中國歷年的增長率都最高,印度僅次於中國。而俄羅斯、巴西和南非的增長率,普遍在5%以下。

相應的,中國gdp總量在金磚國家中的占比,除在2010年比2009年下降以外,在此后幾年都在提高。中國經濟總量在金磚五國中所占比例從2010年最低谷的50.8%上升到2013年的58.4%,比另外四國的總和還要多。俄羅斯占比相對穩定,巴西、印度和南非三個國家的占比則大致呈降低走勢。

中國正越來越多地將本國的發展理念糅合到金磚國家會晤中。從2009年第一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起,“基礎設施建設”就是會議文字中的熱詞,這正是中國一直以來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從2013年起,峰會檔案中開始寫入“我們認識到國有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金磚國家中,中國的國有企業地位相對特殊。

中國參加金磚國家機制,重在其戰略價值,而不謀求經濟實惠

從2013年南非德班的會晤開始,金磚國家開始和會議主辦地所在大洲的多國領導人舉行對話會。金磚國家與非洲國家對話會、金磚國家與南美國家領導人對話會都已相繼召開,可以預計,在未來還將有金磚國家同亞洲國家領導人對話會等會議登場。金磚國家機制已成為一個將歐美發達國家排除在外,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巡回”活動的外交平臺。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副主任龐珣就此分析說:金磚國家組織的特殊意義在於,它是中國作為崛起大國,以發起人和核心成員的身份,組建和培育的第一個全球性、由非西方大國構成的國家關係網絡。與上海合作組織不同,金磚國家集團沒有地區特征,是真正的全球網絡,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擴展到任何區域,為網絡成長提供了廣闊空間。與20國集團相比,金磚國家集團中沒有西方勢力(尤其是沒有美國),而且其議程也不僅限於經濟及其相關事務。盡管目前金磚國家集團側重經濟和發展問題,但其未來的議程可以涉及全球治理的各個方面,這一全球國家網絡可以在多維度上存在,發揮更大的影響。這也是為什么中國領導人盛贊看似缺乏嚴整結構的金磚合作模式,高度重視其“靈活性”。

龐珣指出,國際關係本質上是一種“關係”,在關係網絡中獲取物質與非物質資源以實現目標的能力是社會性權力。目前,置於全球“關係網絡”中心的是美國,中國和美國在這方面還相差甚遠,而“金磚國家”體系的構建正是中國謀求在國際關係網絡構建中超越美國的版面。

在龐珣看來,中國其實並不需要明了“金磚國家”組織究竟能夠給它帶來什么實惠。金磚集團提供的無限可能性以及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網絡中的社會性權力,才是真正的戰略價值所在。(文章來源:智谷趨勢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