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冷面晤安倍 專家:僅屬開端 難言破冰
鉅亨網新聞中心
昨日會面時,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左)握手時面無笑容,安倍則顯得有點尷尬。
圖片來源:法新社/香港明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昨(10)日在北京與前來參加APEC峰會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談,這是自2012年5月以來,中日領導人首次正式會談。習近平稱,兩國關係穩定健康發展,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安倍則稱,會談是走出兩國「改善關係的第一步」。大陸專家指,兩國首腦會面,是一個好的開端;但對中日關係是否「破冰」,專家有不同看法。
香港《明報》報導,昨日上午,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與安倍晉三會談。據新華社稱,會談是習近平「應約會見」。在見面時,安倍最先向習近平伸手示好,習近平全程抿著嘴唇面無笑容。日本新聞網報導說,會談氣氛凝重。
據新華社引述習近平在會晤中表示,「這兩年,中日關係出現嚴重困難的是非曲直是清楚的」。希望日方切實按照中日日前達成的4點原則共識精神,妥善處理好有關問題。習近平強調,「歷史問題事關13億多中國人民感情,關係到本地區和平、穩定、發展大局,日本只有信守中日雙邊政治文件和『村山談話』等歷屆政府作出的承諾,才能同亞洲鄰國發展面向未來的友好關係」。他又希望日本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採取審慎的軍事安全政策,多做有利於增進同鄰國互信的事。
據共同社報導,安倍表示,日本將堅持走和平國家道路,安倍政府繼承了歷屆內閣的歷史認識。又表示兩國政府應該回歸戰略互惠關係的原點,重新構築兩國關係。日中間雖然也存在個別問題,但應避免有損整體關係。會談後,安倍向媒體表示,「這是回到日中兩國戰略互惠關係的原點、改善關係的第一步。」
「總體而言,雙方都較低調,都面臨國內(民族主義)壓力。」日本問題專家、復旦大學教授馮瑋指,「會面是意料中事,這對緩和兩國緊張關係有好處。」馮瑋分析稱,安倍在國內修改憲法,以及企圖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兩個問題上,明顯有求中國;而日本企業界也不希望兩國政治關係持續陷入僵局。「這段時間,中日關係都在朝有利的方向發展,這次會面,甚至可說是破冰之舉。」但關係變僵的可能性並沒有排除,「在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上,實際上是兩國民族主義的對抗;而對日本政客來說,參拜靖國神社對拉選票是性價比最高的行動。」
而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日本問題專家周永生指出,「這是兩國關係由低谷轉向好的開端,但還不能說是破冰。」周永生指,安倍還有令人不安心的地方,「日本各屆政府經常言行不一,同一個內閣也常有前後不一致的地方,說兩國關係轉暖還是為時過早。」周指,中日就處理和改善兩國關係達成4點原則共識,「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但要建立政治互信仍需時日,對日本要「聽其言,觀其行」。
有關注中日關係的日本學者表示,「習安會」是中日兩國改善關係、重新務實合作的契機,有利雙方政經發展,亦可被視為兩國外交走向成熟的徵兆。而美國在其中亦是一重要因素。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加藤典洋指出,安倍晉三與習近平同樣面對國內諸多政經問題,雙方均需藉改善兩國關係,緩和政經壓力,特別是習近平任內首次舉辦大型國際會議,需要在此舞台上確立領導力量。雖然或會惹來兩國強硬派批評,但若可在困局中保持有力外交,「便可算是兩國之間外交成熟的徵兆」。
加藤稱,習安會也是日本就美國要求改善中日關係的回應。他指出,對美國而言,最擔心的事態有二:一、日本與中國聯手,脫離美國控制;二、中日走向戰爭。兩國維持疏遠而不至衝突的關係對美國利益最大,因此美國歡迎日中會談,緩和緊張局勢,而美國為實現會談,相信都作出了一定努力。
加藤認為,日本妥協是解決日中問題關鍵,例如撤回釣魚島「國有化」,與中國重返1970年代擱置釣魚島問題的共識,在靖國問題上根據日本整體國民的意願,分祀甲級戰犯或設立新慰靈設施等,均有助打破僵局。惟日本社會在安倍第二次上台後出現右傾化,令兩國對立加深,現時解決分歧可能性不大。(接下頁)
[NT:PAGE=$]
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天兒慧教授亦認為,中日峰會是改善雙方嚴重互不信任狀況的契機,有助停滯的實務性議題,如建立海上危機管理機制等能夠重新展開。雖然釣魚島主權問題與靖國參拜問題是「死結」,但日中現時均認識到持續對立並非上策,否則國家安全將陷入兩難局面,一旦美國亦被捲入,形勢將更嚴峻。
天兒教授又指出,中國船艦在釣魚島海域自由航行的既成事實不斷積累,中國就釣島問題繼續與日方對立漸無意義,挽回下滑的日本直接投資亦是重要考慮,而中國為應付環境污染等問題,亦需日本技術。日本亦受中國巨大市場吸引,不願失去經濟發展機會,亦漸感對華包圍圈不可能實現,為雙方會談的誘因。
關於中日在APEC前夕達成4點原則共識,天兒慧認為,中國作出了重大讓步,而日本亦顯示出高明的外交。不過中美亦很可能就中日關係進行更深層次會談,中國亦有望取得相當成果,整體而言可算是「雙贏」。
美國彭博社稱,儘管兩國的貿易關係在恢復,中國遊客蜂擁而去日本,但日本在中國的投資2014年上半年大幅下滑,調查顯示兩國之間仍存在著敵視。報導引述學者的話說,即使中日領導人在APEC峰會期間會晤,也不能保證兩國關係將事實上會得到改善,「如果安倍在領導人會晤後不採取具體行動改變在領土爭端和歷史問題上的態度,那麼中國和日本之間的關係將很難修復」。
香港文匯網援引環球網報導,中日加快改善關係,有韓國媒體擔心「遭到孤立」。 韓國《每日經濟》9日稱,韓國總統樸槿惠當天出訪北京出席APEC峰會。美中韓三國將實現連鎖雙邊首腦會談,這將對東北亞局勢產生不小的影響。但韓日首腦會談截至目前毫無進展,雖然在即將舉行的APEC峰會和東盟系列峰會期間,樸槿惠可能將多次與安倍比鄰而坐,但青瓦台外交安保首席秘書朱鐵基明確表示:「沒有舉行韓日首腦會談的計劃」。對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安倍可能舉行會晤,韓國認為,作為本屆APEC峰會主辦國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安倍只不過是對來客的禮儀性接待,中日關係的本質不會發生變化,對東北亞形勢也不會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馮昭奎對《環球時報》表示,中日雙方都有緩解和改善關係的意願。但我們應該看到,日本國內政治鬥爭還是很激烈的,在日本整體趨向保守化的大背景下,日本政客比著『誰更右』的姿態出現,以石原慎太郎為首的日本右翼勢力甚至劃出了「政治生態紅線」——「誰承認釣魚島存在主權立場爭議,誰就得下台」。
馮昭奎說,在國內政治右傾化的情況下,日本政客一個比一個右,而且中日關係越緊張,日本國內政治右傾化就越厲害。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應簡單地強硬拒絕改善關係,用激化矛盾來解決中日之間的問題與爭端,適度緩和中日關係,有利於遏制日本政治右傾化,打擊日本右翼勢力。
備受矚目的「習安會」昨日在北京舉行。會面伊始,身著灰色西服,繫著明黃色領帶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率團走進大會堂的大廳中,等候會見。看到習近平從對面走來,安倍面帶微笑,快步上前,在距離習近平一米開外時,率先伸出右手,等待握手。身著深灰色西服、白色襯衫,配戴亮灰色印花領帶的習近平,從大廳的另一側走向安倍,伸出右手。隨著兩國領導人的手握在了一起,並轉向媒體,鎂光頻頻閃起,快門聲此起彼伏。這是去年雙方在印尼峇裡島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握手後的第二次握手。習近平還與日方隨行人員一一握手。
與習近平主席與其他APEC領導人會見不同,「習安會」現場並未擺放中日兩國國旗,背景是深藍色的天鵝絨幕布以及盛開的一品紅。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