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環境相對樂觀 多重利好下乘勝追擊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上周五降息后,股市的反應不可謂不強烈。a股銀行等大象起舞,推動藍籌股指大幅上漲,港股略有跟漲。究其原因,在我看來起碼有三點。
首先,這次降息降得比較意外。12年降息的時候,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市場都在熱議這個問題。而上周的降息卻比較突然,市場確實也在關心降息的問題,但大多數都猜測在明年發生,甚至也有認為不會降息的觀點。突然的降息對於市場是個大意外,股市反應強烈也就符合金融市場的一般規律了(不僅經濟數據本身對市場產生影響,出乎預期的意外在短期內反應更強烈)。第二,對政策的預期出現了調整。今年以來,在企業融資利率高企並約束了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國務院多次強調要想方設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但央行卻始終也沒有使出降息這一重武器,而是通過一些輕武器(如創新型投放基礎貨幣的工具和定向降準等)來試圖達到目的。雖然效果很差,但創新型工具的大量使用給人的增加了央行不想降息的幻覺。這次突然的降息,無情地打破了這樣的幻覺。目標是關鍵,用什么手段不重要。第三,降息與當前高昂的市場情緒風借火勢、火助風威。在市場充斥著樂觀情緒的時候,有利的訊息很容易被過度解讀,即使中性的訊息也很容易被理解為好訊息。
在這種情況下,規則研究自然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樂觀的情緒能持續多久?政策上還會有什么預期?當前是增倉還是減倉?回答這幾個問題,把握政策預期是重點,關鍵在於看清政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從這一周社會實際融資成本來看,降息的效果並不明顯。降息的同時,也順帶提高了基準利率的波動幅度,這是利率市場化的大勢所趨。由此產生的疑問是,既然是推行市場化利率,為何還要人為降息呢。央行本可以擴大基準利率的上下波幅,在市場化之下,商業銀行自然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措施。如果利率本該下降,那自然也就會下降了,而不是如今這樣,雖然基準利率下降,但商業銀行普遍上浮,依然是沒有效果。央行不會看不到這一步,那么在利率市場化的大趨勢下還要降息,唯一可解釋的原因就是信號作用了。做同樣的事情,但賦予不同的名義,肯定是要傳達不同的信號。干的事情是一方面,傳達信號引導預期是另一方面。央行(或者說是國務院)在降息這件事上就對市場傳達了明確的信號:采用各種各樣的手段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保持經濟增長的穩定。這個信號背后隱藏的是穩增長的目的,一切結構調整和經濟改革都要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基本目標,都要在增速穩定這一前提條件之下。
如果能夠認同前面這一段的分析,那么回答上面幾個問題就很容易了。這一次降息很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就還會有第二次甚至第三次降息,直到達到效果為止。在當前的市場情緒氛圍下,再次降息、甚至僅僅是再次降息的預期都是利好的。我們甚至能夠大膽預期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還會有超預期的內容,明年兩會宣布的經濟增速目標也存在樂觀度超預期的可能。看清政策的目的是關鍵,如果認同政府有能力達到他所設定的目的,那么對銀行、券商和地產支援都應在預期之中。
一周內國內宏觀並沒有什么重要的數據公布。但國際上卻有幾個重要事件值得關注。首先是周四歐佩克宣布維持當前每日3000萬桶原油產量的目標不變,並未出現之前預期的通過減產保衛油價的行為。國際原油價格周四周五兩天跌幅超過了10%。原油價格下跌對於宏觀經濟環境的最大影響在於拉低的通脹水平,為各國寬鬆的貨幣政策提供進一步支援。現在來看,歐洲央行明年很有可能啟動國債的購買,美國首次加息的時點也可能推遲到明年3季度。
另一件事是美國3季度的gdp上修到了3.9%,大幅超出市場預期,這也是2003年以來的最強增速。其中居民消費是上修的主要因素,這也顯示了美國經濟復甦的內生動力較強。雖然4季度可能有極寒天氣的影響,但中長期都會有較為確定的復甦趨勢。
美國的強復甦和歐洲的弱復甦,都為我國貢獻了較為樂觀的外部環境。
此外上一周更重要的事件在於周四下午央行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明年1月份推出存款保險制度。周日下午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存款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提到根據13年底的存款情況測算,對50萬元的最高償付限額,可以覆蓋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這是中國走向利率市場化的關鍵一步。昨天這一訊息出來后,國內機構普遍認為短期內會對上市銀行盈利產生負面影響,但估計政府會推出一定的對沖措施,比如明年可能有多次的降準來抵消存款保險的資金占用額度,仍然利好銀行。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