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駕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非常順暢但問題多多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語:路透社上周日發表文章稱,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在常規路況下表現優異,整個過程的駕駛風格都十分平穩。但要真正推出商用品,仍然需要解決一些技術和倫理問題。
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每每遇到停止標誌,車都會停下來。它轉彎時無比順暢,既沒有傾斜,也不會顛簸。整個過程中最令人驚訝的,恰恰是它的波瀾不驚。
這並非寓貶於褒,事實上,這是對一款處於測試階段的汽車最大的褒獎:它就是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
在我報導汽車行業的30年間,已經有過無數次的試駕經歷,但多數時候都與這一次的體驗截然不同。
與以往試車過程中的各種極限測試不同,此次的測試都是在山景城的安靜道路上進行的——谷歌的總部就坐落於此。
跟隨我試駕的並不是激情滿滿的車界人士,而是語調輕柔的極客。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整個過程中都沒有超速行駛,但谷歌工程師卻認為,在某些情況下,超速行駛反而比在規定限速內行駛更安全。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人出車禍。”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軟件工程師德米特裏·多爾高夫(Dmmitri Dolgov),“這個項目將改變這種情況。”
36歲的多爾高夫承認,他本人開的是一輛斯巴魯,而不是大馬力的怪獸。在長達一小時的對話中,我從沒聽他過“性能”、“馬力”、“百公里加速”這些在新車試駕中常見的詞彙。相反,多爾高夫反復提到“自動駕駛”。
谷歌2010年首次披露該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但他們其實早在此前一年就已經啟動了這個項目。這是Google X部門的一部分,由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直接領導。
布林把精力都放在了那些需要花費多年時間才能收穫成果的項目上,其中有一些甚至永遠不會開花結果。
多爾高夫最近“開”一輛無人駕駛汽車行駛了725公里,在硅谷和太浩湖之間走了一個來回,為的就是完善這項技術。在此之后,這個項目的商業模式將會逐步落實。
試駕體驗
根據我自己的試駕體驗,這項技術可以輕鬆應對日常的駕駛環境。這款車以雷克薩斯RX 450h為基礎改裝,那是一款油電混合跨界車。
前保險杠上有一個雷達探測器。更明顯的是,車頂還安裝了一個旋轉裝置,裏面裝有雷達、攝像頭、感測器和其他探測及引導裝置。這個旋轉裝置外觀很粗糙,表明它在外觀設計上還處於初級階段。
但功能卻已經十分完善,甚至可以替代人類來駕駛汽車。
在25分鐘的試駕中,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首席試駕員”布萊恩·托瑟裏尼(Brian Tocellini)始終坐在“駕駛座”上。
加盟谷歌前,30歲的托瑟裏尼原本希望成為一名“衝浪記者”。但現在,他踏上了另外一股浪潮。他之所以要坐在駕駛座上,只是為了以防萬一,在意外情況下拿回車輛的手動控制權。但這其實沒有必要。
多爾高夫坐在副駕駛上,他在與車身相連的筆記型電腦上輸入目的地后,這輛無人駕駛起車就會自動計算路線,並向目的地駛去。唯一一次略有驚險的時刻,是當對面駛來的一輛車似乎要向左轉入我們的車道時,無人駕駛汽車適時地點了幾下剎車,而對向駛來的那輛車也迅速糾正了方向。
與常規的試駕過程不同,我坐在后座上。整個過程十分平穩,我甚至無法察覺汽車是在自動駕駛——啟動、行駛、停止,所有的過程都無比順暢。
多數情況下,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的程序會嚴格按照限速行駛。但多爾夫表示,當其他車輛速度遠高於限速時,遵守限速反而會很危險。所以當交通情況允許時,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的速度會較限速高出16公里/小時。
潛在挑戰
除了對傳統車型改裝外,谷歌還開發了一種外形圓潤的無人駕駛汽車,裏面沒有方向盤、剎車和油門踏板。這類車型完全依靠電力行駛,只能容納兩人,最高時速只有40公里。換句話,那相當於一輛無人駕駛高爾夫球車。
谷歌並不是唯一一家開發無人駕駛汽車的機構。相隔不遠的斯坦福大學,也有一些研究人員從事這類項目。斯坦福大學REVS汽車研究學院院長克里斯蒂安·格迪斯(Christian Gerdes)表示,如何讓無人駕駛汽車識別非常規物體,並在異常情況下做出恰當的反應,仍是一大挑戰。
除此之外,這些項目還要面臨“倫理問題”。“無人駕駛汽車是否應該為了保護乘客而撞向路人。”格迪斯問,“我們是否會接受機器犯錯誤,即使它的錯誤率遠低於人類?我們可以大幅降低風險,但不可能降到零。”
這便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當車輛發生碰撞時,誰該為此負責?是乘客,是汽車廠商,還是軟件公司?專家認為,法律問題几乎與技術問題同樣棘手。
摩根士丹利在去年末發布的報告中預計,無人駕駛汽車可能會在2020年左右正式上路行駛。其他專家認為,這項預測過於樂觀。
但車距保持等半自動駕駛功能已經面市。而由於可以提升安全性,並減少擁堵的發生,因此這類品附帶的很多潛在優勢還是贏得了不少人的關注。
“這可不是玩具。”摩根士丹利在研究報告中,“它將對社會和經濟生巨大影響。”(鼎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