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 問題不只在水庫而已
鉅亨網新聞中心
「缺水 問題不只在水庫而已」(戎華儀報導)
行政院長江宜樺:『不好意思,我們必須要講說希望颱風早一點來...。』
立委盧秀燕:『現在我們台灣會缺水,又這麼早面臨缺旱的情形,跟很多的水庫沒有建起來有關係...。』
內政部長李鴻源:『台灣目前一天可以回收的汙水處理是兩百六十五萬噸。』
行政院長江宜樺三月二十二號在立法院院會被立委問到如何解決缺水危機,江宜樺的答案竟然是「希望颱風早點來」。聽起來很好笑,但是這個答案一點都不假,而且道出了台灣雨量變化的特性。
台灣平均年降雨量兩千五百公釐,是全世界平均值九百七十三公釐的二點六倍,但同時又是全世界排名第十八個最缺水的國家,地狹山多使得每個台灣人能分配到的雨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左右。
今年的春雨雨量銳減,全台西半部各地地雨量平均只有歷年同期的十分之一,水利署卯足勁宣導全民節約用水、加強農業用水管理、利用鋒面雲層經過台灣的機會施做人工增雨、加強水庫供水量的總量管制...種種的措施都是要想辦法減緩水庫水位下降的速度。
另外一個做法是清除水庫淤積的泥沙,才能增加水庫的蓄水容量。雖然水庫原本就留有淤積的空間,但是水利署副署長田巧玲指出,台灣在九二一大地震後,山區土石被地震搖鬆,加上三、四年前莫拉克風災破紀錄的大雨沖刷,把山上集水區的土石順著河流堆積在河床造成淤積,也流進水庫,大幅增加了南部各水庫淤積的程度。
國外的水庫清淤,有備援水庫專門做為水庫清淤時的替代供水來源,但是台灣地狹山多的地形,多數水庫一年要裝滿好幾次水才夠用,更不用說是蓋備用水庫。
田巧玲:『我說我們台灣有兩個困難,一個是乾的排沙,你沒有備援的水庫;如果說你用水力排沙,你要有多餘的水,到洪水的時候,多餘的水量把水庫的沙衝出去,但是我們也沒有什麼多餘的水量,滴滴水都珍貴,所以只能趁颱風來的時候把下面(排沙用)的水管打開,希望上面來的洪水能夠把水庫的淤沙沖出去,但是還是要做一些預測管控。』
水利署今年水庫清淤的目標是兩百一十一萬立方公尺,目前進度超前,已經清了三百萬立方公尺的淤泥。對農家來說,剛好是種植農作物的肥土,但是就算有地方消化這些淤泥,要從深山中運出來也是個問題。
田巧玲:『輸送的距離、交通的難度也是一個問題。你如果說水庫出來的泥、清出來的東西,要運出去,即使外面做農地改良或哪個地方需要這些土,希望把它運出去,但是沿路你也不能讓它滴水,還要把它放乾以後才能運,還要一個空間讓它變乾。』『但是你光運出,交通跟距離的長度,有的就不容易,所以水庫清淤這塊,我們在積極辦,並不是不辦,只是效率不會高到哪裡去。』
有立委說,台灣會缺水是因為水庫蓋得不夠多。不過身兼台大土木系水利組教授的內政部長李鴻源則說,台灣已經沒有可以蓋水庫的地方了,所以要解決缺水問題,勢必得把水回收再利用。
李鴻源:『而且呢,我也必須很坦白地跟國人報告,我們不可能再蓋水庫了。因未能蓋水庫的地方全部被我們蓋完了。所以水的回收再利用是我們必須要走的。』
『大概在一百○五年開始,陸陸續續從北到南會有八座汙水回收廠,就會開始營運,目前鎖定的是工業用水,還沒有鎖定要真的拿來喝。』『台灣目前一天可以回收的汙水處理是兩百六十五萬噸,即使我回收到一半,都是相當於一座翡翠水庫的水量。』
台灣七到九月颱風季水太多、十一月到四月很缺水的現象是環境和氣候使然,地震、颱風、土石流讓每一滴水對我們來說都必須珍惜,政府不僅要治水,還要多管齊下去利用水資源,大家對水的觀念也不能停留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開源節流靠的是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小動作,有水當思無水之苦。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