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國內首張面板單昭示業話語權轉移

鉅亨網新聞中心


長期深陷虧損低谷的面板業現在要為此前的壟斷暴利埋單。新年過后,韓國和中國台灣的六家面板企業因壟斷液晶面板價格,遭到國家發改委經濟制裁,款金額高達3.53億元人民幣。這是國內開出的第一張關於面板價格壟斷的單,也是迄今為止中國開出的金額最高的一張價格違法單。單開出,顯示業話語權和價值鏈發生了轉移,更值得關注的是單昭示的信號,國內顯示業弱勢地位快速扭轉。

發改委公佈的資料顯示,2001年至2006年期間,三星、LG、奇美、友達等6家企業在台灣地區、韓國共召開了53次“晶體會議”,涉案企業依據協商的價格或互相交換的有關信息,利用優勢地位,合謀操縱液晶面板價格,實施價格壟斷行為。國家發改委已依法責令涉案企業退還國內彩電企業多付價款1.72億元,沒收3675萬元,款1.44億元,經濟制裁總額達3.53億元。三星方面表示,相應款已經匯到發改委指定的賬號。


這當然不是第一張單,也可能不是最后一張。此前,歐盟和美國已經相繼對此案做出處。歐盟2010年12月做出款6.48億歐元的決定,美國則是在2012年9月才完成對案件的審理,處金額高達12.15億美元。面對全球包括中國大陸的追訴,六家面板企業多吞的要吐出來。

雖然中國給出的單數額相對來講是“微風細雨”,不過業界更關注的不是金本身,而是這一事件釋放的信號。在受面板企業“服軟”的背后,顯示業鏈的話語權已經轉移。

從2004年起,國內平板電視開始大規模替代C R T電視,高度依賴進口面板的國內彩電企業對於面板資源求之若渴。面板企業作為業鏈的關鍵一環,掌握對的話語權,加上面板佔據電視成本八成左右,國內彩電企業都被這些面板企業牽鼻子走,還要不時憂心是否能夠拿到足夠的面板,是否能拿到優質的面板。彼時,在國慶等節日營銷大戰之前,彩電老總們制定策略時都要先掂量一下自己能拿到多少面板。

時至今日,整個業鏈的價值邏輯和話語權已經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從供需來講,面板已經不再是供不應求的品,因為市場有效需求不足,面板企業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開工率低下,話語權由供方向需求方轉移。另一方面,智能終端大流行,隨電視的泛電腦化,電視業“靠面板說話”的游戲規則生劇變,作業系統、內容等非硬件設備因素的影響比重越來越大。

更重要的是,大陸企業也有了自己的屏,京東方、華星光電等企業8.5代相繼量,對外依賴度的降低,讓國內企業無論在品品質還是在價格上,都有了更多的話語空間。

此時,中國有了說“不”的底氣———一張單的開出,不僅是對公平競爭環境的要求,也是對國內顯示業弱勢地位改變的佐證。除了款,涉案面板企業還承諾,盡最大努力向我國彩電企業公平供貨,向所有客戶提供同等的高端品、新技術品採購機會;承諾對我國彩電企業內銷電視提供的面板無償保修服務期限由18個月延長到36個月。依據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測算,此舉有望使得彩電企業每年維修成本下降約3.95億元。

果然,尊嚴是靠實力說話的。

南都經濟評論員 王海艷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