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P2P網貸:異化與越界之憂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秘書長白澄宇多次表示,P2P平台應該是為借款人和出資人之間的交易提供信息諮詢服務的中介機構。但現在有一些P2P機構已經“越界”,開始直接參與借款人和出資人之間的交易,這已經超越了P2P的服務範圍。
近年來,隨天使計劃、淘金貸、優易貸等P2P(Peer to Peer,人人貸)風險事件的接連爆發,看似“蓬勃發展”的P2P行業正遭受越來越多的爭議和質疑。
安信證券在2012年12月的一份報告中表示,目前國內活躍的P2P平台已超過 300 家,而去年整個P2P行業的成交量預計將高達200億元。無論從機構數量還是交易金額來看,國內網貸行業已粗具規模。
然而,伴隨P2P行業的急速擴張,監管缺位導致的信用風險,以及擔保槓桿過高導致的市場風險日益顯露。再加之,在行業競爭加劇的壓力下,國內的P2P市場正異化出更多的“毒素”。
交易量泡沫
“秒標”、“天標”、“凈值標”,這些都是P2P網貸在進入中國市場后逐漸衍生出的新名詞。起初為製造噱頭,招攬人氣而生的事物,卻可能成為違法分子圈錢套利的“工具”。
北京某P2P公司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由於P2P網貸在中國發展的時間並不長,為了快速提升名氣和交易量,一些P2P網站就推出了所謂的“秒標”、“天標”等超短期標的。
“秒標的操作模式是,借款者發布‘秒還標’,利息和管理費將被凍結;投標滿后,系統自動審核通過,發標人瞬間送出利息和管理費,投資者則收回本金和利息。而‘天標’,顧名思義就是借款周期為‘一天’的標的。”上述公司負責人說。
投資者前一秒鐘拍下標的、打款,后一秒鐘就能回款、收利息,正是這個“誘餌”令淘金貸、優易貸等公司設下的騙局頻頻得手。
在上述公司負責人看來,本來“秒標”、“天標”只是P2P網站的營銷手段,但由於缺乏有效監管,這種超短期標的給P2P公司提供了極大的套利空間,使其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圈錢、跑路。
除此之外,為了令投資人的資金槓桿最大化,中國式P2P又“創新”出了“凈值標”品,即當投資人凈資大於借款金額且借出大於借入,P2P平台允許其發布“凈值借款標”可循環借款,用於臨時周轉。通常凈值借款標顯示標記“凈”,凈資負數或500元以下金額的不能發標。[NT:PAGE=$]
上述公司負責人稱,表面上看來,因為有凈資在賬上,所以相比“秒標”、“天標”,“凈值標”的風險相對較低;但實際上,此類品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和漏洞。
“現在有一些P2P‘黃牛’,利用‘凈值標’無窮地放大槓桿,用借來的錢賺取利差。而在目前P2P網站普遍提供‘保底’的情況下,這種套利行為几乎沒有風險。”但他表示,這種投資者的投機行為給P2P平台帶來的潛在風險不可忽視。
第三方平台網貸之家統計的13家P2P平台一周交易數據顯示,在總成交榜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溫州貸、盛融在、中寶投資,其交易額分別約為124815萬、66110萬、39650萬,交易筆數分別為21706、1020、309。
然而,在刨除“秒標”、“天標”、“凈值標”后,溫州貸、盛融在、中寶投資的交易額分別約為11775萬、61241萬、34573萬,交易筆數分別為657、961、303。其中,溫州貸的“凈值標”、“天標”、“秒標”的交易額高達113041萬元,交易筆數達21049。
上述公司負責人表示,由於“秒標”、“天標”、“凈值標”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提高P2P網站的交易量,所以一直受到不少P2P網站的推崇。但基於此類原因,現在業內在統計數據時,一般都會刨除“秒標”、“天標”、“凈值標”等非常規的品。
“‘秒標’、‘天標’、‘凈值標’等品有違P2P業務的核心意義,並沒有真正解決個人或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不應該成為P2P網站的主營業務。因此,很多P2P網站的成交量和交易數據都存在泡沫,不具備可參考的價值。” 上述公司負責人稱。
期限錯配陷阱
超短期的標的中標率高,流轉速度快,對於P2P平台而言,這是一個快速提升成交量的“秘密武器”。
上海某P2P網站副總向本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是由於投資人的信任度有限,期限過長的投資令他們沒有安全感;而另一方面,期限短的標的其收益率往往也更具吸引力。
“有的P2P平台上,10個標的裡有六七個都是1個月及以下期限的。這個比例太高了,很難相信這些超短期標的的真實性。”他說。
昨日,本報記者隨機進入廣東某知名P2P網站發現,該網站掛出來的21個借款標的中,期限為1個月的標的有13個,3個月的有6個。[NT:PAGE=$]
而從上述21個標的年利率來看,3個月及以下期限的年利率普遍能到20%左右,而6個月和12個月期限的年利率在10%左右。
隨后,在另一家深圳知名的P2P平台上,記者發現,當天首頁掛出的14個招標項目中,1個月及以下期限的標的則占到了10個,平均年利率在10.5%左右。
上述副總表示,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很難驗證這些P2P網站上掛出標的內容和期限的真實性。並且,單純從技術層面來講,網站后台要“修改”這些信息是很容易的事情。
該副總稱,淘金貸、優易貸等事件屬於特例,畢竟從注冊信息到公司業務全都造假,一開始就為了撈一筆做鋪墊的P2P公司肯定還是極少數的。但目前,P2P公司在標的期限和內容上動手腳的情況卻並不鮮見。
他舉例稱,一個12個月標的,P2P公司就可以用自己的資金提前貸給借款人,然后再將這個標的拆成1個月期限的掛在網上,不停循環就可以了。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提高P2P平台成交量的做法。”上述 P2P網站副總進一步解釋道,假設一個P2P網站有5000萬的存量資金,如果投資一年,那麼每月回款也就400萬左右,一年的總成交額也就1億。“但如果5000萬都是投資一個月期限的標的,循環12次,一年的成交量就是6億。”
他表示,不少P2P網站都是通過在期限和金額上動手腳,造成了成交量的虛高,但實際上,這些數字存在很大的“水分”。
“因為現在大部分的P2P業務都是‘保本’的,所以表面上來看,對於投資者而言沒什麼差異。但對於P2P公司而言,這就存在如期限錯配等問題,潛在的流動性風險很大。”上述副總說。
水土不服
P2P公司最早發端於英美國家,在常見的P2P業務模式中,P2P公司僅作為單純的網絡中介,負責制定交易規則和提供交易平台。公司不負責交易的成交以及貸后資金管理,不承擔借款人違約帶來的損失,並且整個業務都是在線上完成。
然而,這種典型的P2P純線上業務模式在進入中國市場后卻顯得有些“水土不服”。
“由於中國信用環境並不完善,且央行的征信系統不對非金融機構開放,所以純線上的P2P業務發展得並不好,更多的是賠本賺吆喝。”深圳某P2P公司負責人林宇(化名)向本報記者表示。[NT:PAGE=$]
與目前國內大多數的P2P公司一樣,林宇的公司採取的是線上與下結合的模式,即線上主攻營銷,下強化風控。下風控跟小貸公司的做法差不多,公司規定但凡超過2萬元的貸款都要去現場考察。與此同時,公司對所有投資都提供“保本”。
他告訴記者,目前公司的所有業務中,純線上業務的占比不足5%。並且,從風控角度考慮,線上業務的每筆金額最高不得超過2萬元。
“事實上這5%的業務基本都是虧錢的。”林宇稱,公司成立這兩年來,純線上業務的逾期率高達10%,壞賬率也在5%以上,而這在行業內還是屬於比較低的水平。
據林宇介紹,公司收入主要由幾部分組成:每筆交易完成后從投資人處收取利息的10%作為佣金,另外再從借款人處收取成交額的2%~3%作為手續費,以及每月收取借款額的0.3%~0.5%作為管理費。
在支出方面,除了日常行政的開支和貸前調查的成本之外,由於所有業務都要“保本”,所以每筆收入中還要額外計提出一部分的風險准備金。
林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之后稱,純線上業務雖然免去了貸前調查環節,免去了一部分成本支出,但按照目前純線上業務5%以上的壞賬率,單憑這部分業務的收益很難覆蓋成本。
他表示,一般下業務壞賬率都很低,好一點的P2P公司下業務的壞賬率可以維持在1%左右。而純線上業務的逾期率和壞賬率則普遍偏高,几乎都是“入不敷出”的。
因此,目前國內碩果僅存仍堅持採用純線上交易的P2P平台只剩下成立於2007年的拍拍貸一家,其他的P2P平台几乎都轉為採用線上和下相結合的業務模式。
越界爭議
“中國式P2P業務從線上延伸至下,主要是基於營銷和風控兩大方面的考量。”林宇表示,經過這幾年的實踐發現,純線上的業務模式在中國行不通,所以大部分P2P平台的業務重心逐漸向下轉移。
然而,爭議和質疑也一直伴隨P2P網貸下業務的創新和發展。
以宜信為例,宜信除了債權轉讓的業務模式受到質疑外,其本身龐大的下營銷團隊和業務規模所帶來的包括關聯風險、流動性風險、財務披露風險和道德風險的爭議也一直伴隨。[NT:PAGE=$]
不少人認為,脫離網絡在下發生的借貸關係,以及創新一些P2P業務,如債權轉讓模式都不應該歸屬於P2P業務的範疇。
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秘書長白澄宇就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P2P平台應該是為借款人和出資人之間的交易提供信息諮詢服務的中介機構。但現在有一些P2P機構已經“越界”,開始直接參與借款人和出資人之間的交易,這已經超越了P2P的服務範圍。
“當P2P內部人把自己的債權轉讓給分散的出資人時,概念就生了異化,實質上已經不是借貸關係,而是債權轉讓關係,不應該被當做民間P2P借貸行為來看待。但是如果P2P平台還堅持說理財端依舊是P2P借貸關係,那麼,P2P內部人就是在向多的、非特定的、分散的理財人吸收借款。”白澄宇說。
某P2P行業研究人士認為,大家爭議的P2P線上和下業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目前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以下方面:銷售方式和盡職調查(風控)方式是否在下完成,一些法務手續以及借貸業務信息是否在網絡上完全公開透明。
該研究人士指出,就下業務而言,銷售和風控大量都在下完成,而不是網絡主導。並且,完整的借貸信息也不公開發布。這種下的佈局是為了彌補國內信用體系不完善和客戶使用習慣的不足。
“現在有大量的P2P下業務,從風控角度考慮,的確是比純線上模式要好一些。但這類平台往往不會在網絡上公佈其完整實時的借貸信息,比如宜信和融宜寶等。”上述研究人士認為,信息公開透明程度降低后,P2P機構的法律風險,例如可能涉及非法集資,以及投資者的商業風險就存在一些潛在問題。
(第一財經新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李鈞對本文亦有貢獻)
附表
P2P平台周成交量統計對比
注:非凈秒天榜指刨除“秒標”、“天標”、“凈值標”之后的成交量排行資料來源:網貸之家
總成交榜
排名 平台 總成交量(萬元) 標數
1 溫州貸 124815 21706
2 盛融在 66110 1020
3 中寶投資 39650 309
4 紅嶺創投 38861 17636
5 808信貸 21571 2619
6 365易貸 21212 9415
7 E速貸 11764 4575
8 人人貸 10715 1595
9 微貸網 7679 885
10 搜搜貸 7311 814
非凈秒天榜
排名 平台 總成交量(萬元) 標數
1 盛融在 61241 961
2 中寶投資 34573 303
3 808信貸 21402 2604
4 365易貸 16937 3498
5 溫州貸 11775 657
6 紅嶺創投 10992 1604
7 人人貸 10715 1595
8 微貸網 7513 851
9 紫楓信貸 6917 763
10 搜搜貸 5802 737
P2P平台周成交量統計對比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