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北戰事又起 緬甸開放民主化之路會否夭折?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綜合報導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中國新聞周刊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自 2012 年年底開始,緬甸政府與該國少數民族武裝「克欽族獨立軍」在緬甸偏遠北部地區的衝突再次升級。而實際上,雙方長達 17 年的停戰協議已經於去年 6 月被打破。緬北衝突引發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為何此刻緬北戰事又起,緬甸的開放和民主化之路會否因為戰事而夭折?
香港文匯網報導,該周刊指出, 1 月 3 日,緬甸政府首次承認,軍方確實出動戰鬥機對北部克欽邦叛軍展開空襲。來自克欽邦的消息指出,自從去年 12 月 28 日,克欽族獨立軍 (KIA) 不理會當局發出的最後通牒,繼續封鎖軍方補給車隊的路線之後,當局就對他們進行空中轟炸,甚至利用化學武器對付他們。
緬甸官方報紙《緬甸新光報》指出,當局在 12 月 30 日發動空襲對付克欽族獨立軍,指獨立軍佔據了一座山丘,並且攻擊政府軍的後勤部隊。
克欽族獨立軍聲稱,當局空襲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要攻下他們在萊薩 (Laisa) 的總部。
緬甸政府軍一直要給拉加陽的一個軍事基地提供物資,但該處非常靠近克欽族獨立軍在萊薩的總部,獨立軍因此拒絕讓政府軍的補給車隊通行。
緬甸政府此前聲稱,軍方並沒有對克欽族叛軍發動攻擊性空襲,並說希望停火和舉行政治對話。
克欽當地的高層人士卻披露,政府軍每天都要派至少 2 架武裝直升機編隊或噴氣戰鬥機對克欽獨立軍總部駐地發動攻擊。緬軍試圖對突然進駐拉央一處臨時基地的部隊進行武器彈藥和糧食補給,而那裡距離克欽獨立軍總部駐地拉雜僅一步之遙,克欽獨立軍感到威脅,因此拒絕允許政府軍的補給車隊進入,由此導致雙方衝突升級。
據報導,在 2012 年 12 月 28 日和 2013 年 1 月 1 日,分別有 2 架緬軍戰鬥機在攻擊克欽武裝時盤旋在盈江縣那邦鎮和保山市騰沖縣上空。 2012 年 12 月 30 日 18 時 30 分,還有 3 發緬軍炮彈落入盈江縣那邦鎮,損毀了一幢民居。
1 月 9 日下午,又一枚炮彈落入中國境內盈江縣的那邦小鎮,這次炮彈落在山頭的空地上,幸未造成人員傷亡。因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衝突加劇,距離緬北邊境最近的騰沖機場一度進行空管。 (接下頁)
[NT:PAGE=$]
1 月 9 日,緬甸克欽獨立軍發言人告訴法新社,政府軍增強了攻勢,連續 3 日對克欽獨立軍使用化學武器。這位發言人還補充說,政府軍投擲的炮彈爆炸後,熱浪散發開去,士兵們因此「失去意識」,「在炮彈爆炸的範圍內,所有人都受到影響」。緬甸政府 10 日表示,「我們的軍隊從未使用過化學武器,我們也沒有意圖使用它們,我認為克欽獨立軍的指控是錯誤的。」
關於緬甸政府軍「用毒氣攻擊」一說,克欽相關人士 10 日表示,這可能跟 8 日以來克欽地區大霧不散的奇怪氣像有關。但這位人士認為,緬政府軍使用「毒氣」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克欽拉雜與中國雲南那邦鎮僅一河之隔,而且中緬領土山水相連,任何一方都不敢輕易使用化學武器,況且這也是國際社會絕對禁用的武器。」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呼籲緬甸當局「停止可能危害到居住在該地區的平民的性命,或是使該區域的衝突進一步加劇的任何行動」。他也呼籲政府與叛軍努力達致政治和解。美國對緬甸軍方向克欽族叛軍發動空襲表示「深感不安」。國務院發言人努蘭表示:「我們呼籲緬甸政府和克欽族獨立軍停止這場衝突,開展真正的對話來解決問題,正如緬甸政府在其他衝突地區所做的那樣。」
緬甸自 1948 年取得國家獨立以來,一直存在著多股少數民族地方武裝。成立於 1961 年 2 月 5 日的克欽獨立軍是數十股民地武之一,也是比較強大的力量之一。這些民地武雖然有不同的訴求,歷史長短不一,力量大小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割據在緬甸邊境地區,曾長期與中央政府對抗,成為緬甸歷屆政府的棘手問題。
從吳努政府到奈溫政府,對待民地武問題,緬甸中央政府的基本政策都是打擊消滅。然而,政府軍也一直消滅不了這些民地武,同樣民地武對中央政府也一直構不成重大威脅。政府軍能夠有效地把各民地武的生存空間壓縮在邊境地區,壓縮在崇山峻嶺之中。到了 1988 年,前軍政府開始執政,便開始改變對待民地武的基本政策,放棄武力消滅,改為和談解決問題,堅持奉行民族和解政策。應該說,前軍政府在這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多數民地武與中央政府達成停火協議,並在自己的控制地區實行臨時自治。緬甸才出現了大約 20 年的相對和平局面。
克欽獨立軍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初期也基本上放棄了追求克欽邦獨立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而事實上改為執行尋求克欽邦高度自治的基本路線。 1994 年 2 月 24 日,緬甸前軍政府與克欽獨立軍達成停火協議,緬中央政府承認其為克欽邦第二特區 (轄拉扎、邁扎央等地區) ,轄區位於克欽邦東北部,與中國雲南及印度的阿薩姆邦接壤,控制區面積約 287 平方公里,下設 12 個縣,人口約 20 萬人。
2008 年 5 月,旨在使軍政府向民選政府過渡的憲法框架 -- 《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在全民公決中獲得通過之後,前軍政府加速民地武問題解決的步伐,要求民地武按照新憲法對各自武裝進行改編 (改編成中央統一領導的邊防軍) 。力量較弱的民地武很快接受了中央政府的主張,但是力量較強的民地武則堅持自己立場,討價還價以圖爭取更多利益,在改編問題上與中央政府分歧嚴重。因而,前軍政府沒有能夠在向民選政府移交權力之前完成對民地武的改編任務。克欽獨立軍屬於沒有與中央政府達成武裝改編協議的民地武之一。
報導分析,此次衝突可能不利於緬甸就說服歐美國家取消對緬制裁一事所做出的努力。歐盟和美國都以緬甸政府同少數民族武裝組織達成和平協議作為取消制裁的前提。
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在緬北克欽邦的衝突不斷升級,有緬甸輿論呼籲反對派領袖翁山蘇姬介入調停,但翁山蘇姬 6 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沒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她不願插手幫助解決克欽邦武裝衝突。
目前,緬甸已經實現了軍政府向民選政府的轉型,建立了聯邦共和體制。緬甸政府根據新憲法規定,近年來加緊了對少數民族武裝進行整編,導致雙方關係再次緊張。 (接下頁)
[NT:PAGE=$]
緬甸政府加緊對克欽獨立軍的圍剿,引發後者維護民族利益的反彈。緬甸總統吳登盛月初在慶祝緬甸獨立 65 周年的獨立節賀詞中,呼籲全體國民共同努力建設國家,確保國家的和平與穩定。他說,只有和平穩定,才能建設一個發達的國家。
另據緬甸新聞網報導, 23 個克欽流亡組織 10 日聯合發表致緬甸反對派領袖翁山蘇姬的公開信,指責她在克欽衝突中保持沉默,導致緬甸出現人道危機,造成了混亂。這是克欽流亡組織第二次致信翁山蘇姬。克欽流亡組織稱, 2012 年 9 月 26 日希望翁山蘇姬全面介入克欽衝突的公開信沒有得到任何回復。
緬甸分析人士稱,翁山蘇姬的這一表態反映了緬甸民族問題的複雜性,翁山蘇姬不願貿然介入這一棘手的難題。去年緬甸若開邦騷亂中,翁山蘇姬曾因為發表被認為是同情羅興亞人的觀點遭到抨擊,深陷輿論漩渦。更為重要的是,翁山蘇姬目前作為反對黨民盟總書記和人民院議員,自身沒有職權插手民族衝突,除非緬甸總統授權在緬甸議會成立一個委員會,或將翁山蘇姬任命到和平談判的位置上去。
據悉,克欽戰事已引起緬甸各民族武裝的高度警惕,各民族武裝紛紛研判政府的動向,並採取相應的軍事措施準備應對最壞的局面。緬甸前撣邦軍宣傳主管、《撣邦先驅報》主編昆賽認為,緬甸少數民族武裝的發展情況將使緬甸政局充滿不確定性。幾乎所有緬甸民族武裝都認為,政府沒有和解誠意,而且民族武裝呼籲修改憲法,給予少數民族充分自治,這與緬甸政府的立場相去甚遠。緬媒體認為,此次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發生武裝衝突,使政府廣受讚揚的政治改革蒙上陰影。
不過,《緬甸新光報》 6 日高調報道了緬甸總統吳登盛會見克倫民族聯盟 (KNU) 新主席。克倫民族聯盟也是同緬甸政府作戰時間最久、實力最強大的少數民族武裝之一。 2012 年 4 月,緬甸政府同克倫民族聯盟簽署 13 點和平協議。緬甸總統強調了和平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他說,緬甸政府致力於達成永久的、可持續的和平,如果沒有互信、互諒,問題將無法得到解決。分析人士表示,緬甸總統會見克倫民族聯盟領導人,是向克欽獨立軍傳遞希望和談的信息。
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之間的武裝衝突不太可能升級為二者之間的全面戰爭,對於現政府而言,如果讓衝突失控,勢必會讓人們質疑政府的民族和解政策,影響政府與其他少數民族地方武裝的和談進程,影響政府和國家的形象。
緬甸克欽邦戰事近日不斷升級,引起緬內外高度關注。此間緬甸專家認為,持續五六十年的緬甸內戰狀態已經證明,政府靠軍事手段解決不了少數民族地方武裝 (民地武) 問題,更解決不了民族問題,繼續堅持和談和解「是緬甸克欽邦戰事的唯一出路」。
緬甸官方日前發表新聞公報承認,政府軍為了打通被克欽獨立軍封鎖的密支那至八莫的國道,對克欽獨立軍一些據點進行打擊,動用了武裝直升機等重型武器,佔領了 771 高地。緬甸總統府同時還發表公告宣稱,政府仍然願意與克欽獨立軍進行和談。
有影響的緬甸私營媒體《信使週報》 1 月 6 日報導稱,緬甸專家認為,政府軍動用軍機對付少數民族武裝有點過頭了,會被國際社會誤解,會影響民族和解進程。該報還說, 1 月 4 日,緬甸 24 個政黨聯合表明立場,要求停止內戰。
據當地媒體報導,執政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副主席、人民院議員吳泰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於 1 月 9 日開始的聯邦議會 (人民院和民族院) 新會期,將討論緬甸民眾普遍關注的國內和平問題。
資深緬甸媒體人評論說,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之間的武裝衝突不太可能升級為二者之間的全面戰爭,因為這是沒有贏家的戰爭。尤其對於現政府而言,如果讓衝突失控的話,勢必讓人們質疑政府的民族和解政策,影響政府與其他少數民族武裝的和談進程,影響政府和國家的形象。
現政府 2011 年 3 月執政之後,仍然高舉民族和解大旗,堅持與民地武繼續舉行和談。在 11 股民地武中,已有 10 股與中央政府達成停火協議,正在創造條件,準備進入政治談判階段。然而,只有克欽獨立軍與中央政府沒有能夠達成新的停火協議。儘管雙方進行了 11 輪和談,可以說是打中談,談中打,但由於沒有互信基礎,至今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接下頁)
[NT:PAGE=$]
軍事專家分析,僅從軍事上看,政府軍力量大大強於克欽獨立軍,如果採取全面攻勢的話,克欽獨立軍無論如何是難以抗衡的。然而,政府軍要消滅克欽獨立軍的全部力量也是絕不可能的。克欽獨立軍假如化整為零、開展游擊戰的話,憑借地利人和,將會對政府軍極其不利。如果事態惡化下去,不僅僅是緬甸克欽邦不安全,而且緬甸其他地方也會不得安寧。更為嚴重的後果是,克欽族與緬甸政府乃至於主要民族緬族之間的矛盾和仇恨會大大加深。
觀察家們已經注意到,克欽邦的戰事不僅影響緬甸民族和解進程,而且影響克欽邦的發展和克欽族民眾的生計;不僅影響包括中國公司在內的外國公司在當地的投資,而且還影響中緬邊境地區的和平安寧和貿易往來。
飽受衝突苦難的男女老幼在祈禱和平,更多愛好和平的人們也在呼喚和平。但願和平早日降臨在克欽邦的土地上,普惠緬甸人民。
背景
克欽獨立軍:總兵力不超 1.5 萬人
由於以前長時期的戰爭和未來可能的戰爭,「克欽政府」在軍隊建設上從來沒有鬆懈過。按照「克欽政府」的規定:男子從 13 歲起就必須當兵,且終身不能退伍,即使以後不在軍隊裡也只能算「休假」,有戰事發生就必須馬上回來;每戶人家如果有 5 名子女必須 3 名參軍,有 3 或 4 名子女必須 2 名參軍,有 2 名子女必須 1 名參軍;如果沒有男子就招女兵。
按照克欽獨立組織的統計,克欽獨立軍軍力號稱佔到了克欽總人口 7% ,並宣稱都是基督教徒。不過據知情人士介紹,實際上克欽軍總兵力不超過 1.5 萬人,分為 5 個旅,加上各種政府工作人員也只有 3.2 萬多人;也有說法稱只有 8000 人。
緬甸擁有大約 135 個大小民族。根據 2009 年的統計,緬甸有約 5913 萬人口,主要有緬族 (約占 69%) 、撣族 (約占 8.5%) 、克倫族 (約占 6.2%) 、若開族 (約占 5%) 、孟族 (約占 3%) 、克欽族 (約占 2.5%) 、欽族 (約占 2.2%) 、克耶族 (約占 0.4%) 等。
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緬族、克欽族、克倫族、撣族和孟族等族有文字。
緬甸自 1948 年獨立以來一直為民族矛盾、民族衝突所困擾,民族問題貫穿於獨立至今的整個歷史進程,成為影響緬甸政局、經濟發展乃至國際關係的極為重要的因素。可以說,緬甸是世界上民族問題最為複雜的國家之一。
有觀點認為,緬甸民族問題的發展進程可分為 3 個階段: 1948-1962 年吳努執政時期為產生階段; 1962-1987 年奈溫統治時期為全面激化階段; 1988 年蘇貌軍政府上台至今為逐漸緩和階段。
針對複雜的民族問題,緬甸總統吳登盛 2011 年 3 月在聯邦議會發表演說時,呼籲各民族加強團結,攜手協作建設新的現代化民主國家。
9 日,由於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戰事吃緊,從昆明飛往騰沖的航班也因空中管制,航班延誤。 (接下頁)
[NT:PAGE=$]
1961 年:獨立
1962 年 2 月 5 日,緬軍中一支以「早丹」等三兄弟為首的少數民族軍來到緬北克欽地區,宣佈成立了「克欽獨立軍」(KIA) ,並且成立了獨立的「克欽政府組織」(KIC) 和「克欽政黨」(KIO)。
1975 年:內訌
1975 年早丹三兄弟間發生了內哄,三人全被打死,後布朗森被推為主席。
1987 年:圍剿
1987 年 5 月,緬甸國防軍對其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圍剿。後來由於夏季叢林暴雨突來,阻擋了國防軍的繼續進攻,克欽「中央政府」才得以保存。
1989 年:勢危
1989 年 3 月,緬甸國內最大的反政府武裝「緬共人民軍」瓦解,克欽獨立軍在武器等方面斷了重要來源,形勢對克欽軍不利。
1994 年:停戰
1994 年 2 月簽定了《停戰協定》。克欽獨立軍控制的地區被緬甸政府稱為「克欽邦第二特區」。
2001 年:政變
繼布朗森病故之後,主席早邁後來也引起了軍中不滿,軍人們於 2001 年 2 月發動政變,軟禁了早邁,重新推選了都宰為主席。
2008 年:分歧
2008 年 5 月,克欽獨立軍總司令恩版臘緬甸通過新的《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並舉行全國大選在保持克欽獨立軍完整性的問題上寸步不讓,與中央政府分歧嚴重。
2011 年:烽煙又起
2011 年 6 月,長達 17 年的停戰協議被打破,致使克欽族逃往邊境地區,雙方在緬甸偏遠北部地區發生戰事。
2013 年:衝突升級
2013 年 1 月初,緬甸北部克欽邦戰事再次升級,緬甸官方電視台 1 月 3 日引述國防部的消息承認對克欽獨立軍發動空襲。 4 發炮彈落入中國境內。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網/中國新聞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