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譚浩俊:為何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力在衰退

鉅亨網新聞中心


◎譚浩俊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經濟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1885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7%。這雖然低於市場預期,但基本符合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實際。


    令人感到矛盾的是,雖然經濟運行狀況不佳,GDP增速明顯低於預期,但是,固定資產卻仍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20.9%,與上年同期持平,比上年全年加快0.3個百分點。

    按理,在善於利用投資手段,善於發揮投資對經濟拉動作用的情況下,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快速增長,應對經濟的穩定、復甦發揮積極的作用,經濟增長不應再在低位徘徊。至少,應有恢復的跡象,為什麼仍處於低迷狀態呢?這是否意味著,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力正在衰退、正在弱化呢?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沒有投資的快速增長,經濟運行狀況可能更糟,經濟增長率也會更低。這當然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高達20%以上的投資增長率,卻帶不動經濟的復甦、帶不動經濟運行狀況的好轉,又是為什麼呢?前些年,雖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也在20%左右,很多年份,還低於20%,但是,經濟增長率卻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一旦投資增長率超過20%,還被認為是投資過熱,需要及時予以調控。不然,就會出現重複投資、盲目投資的現象,給社會財富造成浪費。

    就算出口疲軟對經濟增長帶來一定影響,但也不至於影響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更重要的,在出口疲軟的情況下,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應當更加明顯、有效,為什麼卻作用不明顯、效果不理想呢?唯一的可能,就是投資的有效性差了,投資的正面作用與效力下降了。

    原因很簡單,無效投資多了,有效投資少了。生產性投資被非生產性投資、特別是房地產等投資嚴重擠兌,在全部投資中的比重下降。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發展中人口大國,需要緊密依靠生產性投資創造就業、財富、生活。近年來,在生產性投資方面,卻出現了政府不重視、企業沒信心、投資者沒熱情的現象。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生產性投資被擠兌的現象更為嚴重、更加突出。從中央到地方再到企業,幾乎都把注意力放到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等方面。地方政府所出台的各項投資政策,仍然是基礎設施、房地產等。與此相適應,社會資源的流動,也繼續向非生產性領域集中。不然,地方負債也不會以幾何級數增長,房價也不會控而不降。以房地產為例,今年一季度,房地產開發企業實際到位資金26962億元,同比增長29.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1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加快16.6個百分點。[NT:PAGE=$]

    相反,由於生產性投資嚴重不足,企業發展後勁嚴重缺乏,在金融危機面前,實體企業的應對能力也在不斷下降。在困難面前,絕大多數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都出現了生存危機,更別說發展了。

    從今年一季度的投資情況來看,雖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達到了20.9%,但作為投資「主力軍」的第二產業投資增長率卻只有16.2%,低於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近5個百分點。這樣的格局,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力怎麼可能不衰退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特別是持續作用還如何發揮呢?

    正是因為在投資過程中,過度地強調投資的速度和規模,而不重視投資的結構與質量,不重視生產性投資,直接影響了實體企業的發展後勁,影響了實體企業在就業、居民收入提高等方面的作用,使社會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嚴重變形,使投資和消費兩者無法形成有效互動,投資帶不來消費,消費拉不動投資。原本是「三駕馬車」,現在卻變成了「三輛破車」,沒有一駕馬車是完整的、沒有問題的。自然,經濟增長就很難保持平穩與健康了。

    一邊繼續高舉投資大旗,一邊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力正在逐步衰退,這樣的發展思路、策略,值得反思。如果不加以修正與完善,不僅會對經濟復甦帶來嚴重影響,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會留下更多隱患。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