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分析〉華人覺醒成政治新變數 大馬政改風雲起

鉅亨網新聞中心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前日將執政國民陣線(國陣)的選舉失利歸咎於「華人海嘯」,國陣成員巫統的喉舌報《馬來西亞前鋒報》昨(7)日隨即以頭版跨頁大字標題質問「華人還要甚麼?」,批評華人受反對派民主行動黨的種族主義思想影響,背叛國陣。分析認為,今次大選反映華人選民的醒覺,成為大馬政治新變數,若國陣不積極改革,留戀過去特權,始終要被淘汰。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納吉布昨日為《前鋒報》標題辯護,反問外界為何「不抨擊中文報章」,又指反對派人民聯盟(民聯)成員民主行動黨誤導華社,導致「華人海嘯」。執政長達22年的前總理馬哈蒂爾昨日也指責華人投給反對黨,是「推開了馬來人所伸出的友誼之手」,又指稱行動黨的目的「就是要讓華社憎恨馬來社會」。


《前鋒報》昨日的頭版刊登兩張網上照片,指控行動黨支持者展開挑釁,包括吉隆坡民眾的黑衣快閃抗議。該報批評華人試圖扶持反對派領袖安華來獲取「無人的政治權力」,稱雖然行動黨贏得許多議席,但「令人惡心的是」華人依然不滿足,要發動非法集會製造問題。

報導隨即受到網民不分種族地炮轟,批評《前鋒報》煽動種族情緒,「難道你要513悲劇重演嗎?」。有人留言質疑納吉布「為何讓《前鋒報》冠上這樣的頭條?」又指該報「用膝蓋思考」,並質問若華文報章也打出類似標題,馬來人又有何感受。

被視為巫統中開明派的原高等教育部副部長賽夫丁阿都拉,不認同《前鋒報》的做法,「我輸掉,但我不怪罪任何人。」民聯另一成員、伊斯蘭黨總秘書慕斯達法阿里昨日發聲明,呼籲執法部門履行職責,阻止有人煽動種族情緒。他表示,大選結果表明選民普遍拒絕國陣,不分任何群體,不點名批評納吉布的「華人海嘯」論。

馬來西亞半島新聞從業員職工會(NUJM)亦批評《前鋒報》嚴重誤導和挑釁,指該報並無秉持新聞專業原則與操守,失去客觀與中立性。NUJM指,政客將國陣失利完全歸咎為「華人海嘯」無合理事實根據,反而輿論普遍指,大選結果實為一場「都市海嘯」,《前鋒報》有意無意挑起某族群不滿,加深各族之間的猜疑。

馬來人特權政策導致不少華人與印裔新一代被迫到海外升學和就業,造成嚴重人才外流,打擊大馬經濟增長前景。今次大選中,不少外流華人青年紛紛回國投票,不再遵循父執輩要忍氣吞聲的告誡,馬華公會旗下《星報》總編輯黃振威就坦言:「下一次大選總會來臨,國陣絕對不能放棄華人。」

自英國殖民統治「分而治之」政策,加上一直以來國陣在巫統主導下,推行傾向馬來人的種族政策,並透過選區劃分等手段鞏固馬來人選舉勢力,令華人在參政等方面大受制約。

1969年爆發「513事件」後,大馬實行新經濟政策,加劇民族鬥爭。作為大馬華人代表的馬華公會發起大企業進行經濟自救,但不到10年便被統治者施壓腰斬。1990年代初,馬華公會領袖林良實力爭成立由各族組成的「經濟協商理事會」,檢討已到期的20年新經濟政策,政府讓步,但華人政治空間仍受限制。

在獨立憲法制定過程,巫統自認馬來人當享特權地位,馬華堅持保有既得權並力爭公民地位,經多次談判和協商,最終巫統在公民權限期開放與保留民族特性等作讓步,但在特權、語言、教育等範疇,馬華不得不讓步。因此衍生許多不平等政策,獨立憲法基本上延續殖民統治的特權規定。

早期移居大馬的華人來自中國沿海各省,有不同方言群體,存在矛盾與利益之爭。大馬獨立後,華團政治取態分歧等,導致分裂浮面,成為華人政治發展的最大掣肘。馬華既是國陣成員,又是華社代表,成為兩族矛盾磨心。分析認為,華人參政難有真正震憾性突破;若維持現狀穩定,進而在全球化下設法擴大權益範圍,應是較好的選擇。

加拿大Global Research指出,2008年金融海嘯後,大馬總理納吉布尋求中國協助,打救出口為主的經濟,中馬自此加強在金融、基建發展、科學、教育等範疇合作,至今大馬已是中國最大的東盟貿易夥伴。但其後美國推動「重返亞太」戰略,自然樂見較親西方的反對派領袖安華上台,增加區內影響力。 (接下頁)

[NT:PAGE=$]

納吉布去年訪問廣西,主持中馬合作的欽州產業園區動工儀式。納吉布早前宣布將明年定為「馬中友好年」,中方借出兩隻大熊貓慶祝。

安華早年陷入雞姦官司期間,《華盛頓郵報》發表社論,警告若他被定罪會影響美國及大馬雙邊關係。安華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明支持以色列自衛,與大馬支持巴勒斯坦人的主流立場迥異。

有觀察家指,雖然不少大馬民眾對執政黨失望,但擔心安華得勢會令中國投資項目叫停,形容他們在兩大陣營取捨,儼如間接支持中國或美國。 

英國廣播公司稱,中國是馬來西亞最大貿易夥伴,華經濟崛起帶動去年與大馬的雙邊貿易額達948億美元(約7358億港元),並有望繼續增加。檳城不少基建計劃倚靠中國政府借貸融資,當地人坦言「中國人如今比海外華僑更有錢」,分析認為會有更多大馬華人到中國投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胡逸山表示,目前大部分中馬貿易由大馬華人促成,他們希望透過兩國獨特聯繫,把握中國無限商機。有反對派民主行動黨議員表示,馬來人特權制度至今仍然存在,華人發展事業受阻,感到遭標籤為「二等公民」,到中國尋找機會是另一出路。 

中新社報導指出,國陣成員馬華公會在大選慘敗,總會長蔡細歷表明不尋求連任,亦不會擔任官職。輿論指,這是馬華重新「洗牌」良機,在黨內選舉吸納新血,有助重振聲威。但有人擔心馬華若不入閣,會出現內閣無華人代表的不利局面。

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任曉表示,華人在大馬經濟佔重要地位,打擊華人會影響經濟。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隨著印尼總統蘇哈托下台,東南亞排華的大氣氛基本消除,認為納吉布不可能對華人秋後算賬。

有馬華高層認為,國陣是1969年「513事件」後成立的政治組織,有必要重整與時並進,若不思改革,下屆大選將面臨更嚴峻考驗。  

據菲律賓ABS-CBN電視台報導,分析指出,大馬增長前景不明朗、財赤高企、家庭負債比例上升,若納吉布只顧以傾斜政策拉攏游離選民,而不檢討馬來人特權制度,回應華人、印裔以至新一代馬來青年追求平等的聲音,反政府呼聲將會日益高漲。

今次大選「首投族」是上屆的4倍,這些新一代年輕人較重視平等、透明度及民主管治,多於傳統種族議題。評論認為,執政黨若要長治久安,必須正視這些問題。近年有過百萬大馬人到海外留學工作,「社會不公」成為人才流失主因,若非大馬經濟根基良好,否則早已受到影響。

反對派人民聯盟(民聯)領袖安華昨日聲言,未來數周內會公開執政國陣的舞弊證據,並指今晚舉行的大集會,將是推動改革選舉制度的「猛烈行動」。選前表示民聯一旦落敗便會退出政壇的安華說,除非解決選舉舞弊問題,否則不會引退。(接下頁)

[NT:PAGE=$]

東南亞華人政經地位

印尼

華人總數:近1000萬,佔人口5%

生活概況:歷史上發生過1740年「紅溪慘案」、1965年「930事件」和1998年「黑色5月」等排華事件,部分極端勢力認為華人是「貧富懸殊禍首、民族融合絆腳石」,反對取消針對華人的歧視政策。印尼華人透過創業,較富裕,但政治地位和保障太少,被稱為「富裕的弱勢群體」。

泰國

華人總數:約700萬,佔人口12%

生活概況:1990年代,泰國華裔總理輩出,前總理他信的內閣,過半閣員有華人血統。泰國向來對華人較友好,對華人同化政策比較溫和。因泰王給予特殊待遇,華人與歐商競爭時佔盡優勢。華人融入當地社會,取得相應政經地位。

菲律賓

華人總數:約100萬,佔人口1%

生活概況:戰後至1970年代中期對華人實行嚴厲入籍政策,1974年中菲建交後,華人從僑民轉為公民,基本享有與菲國土著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政治權益。華人謹慎參與各種政治活動,但社會仍暗存排華傾向。

馬來西亞

華人總數:約640萬,佔人口24.6%

生活概況:大馬推行傾向馬來人的政策,對華人諸多限制,如規定各工作場合的馬來人,必須反映佔全國人數的比例,即至少50%。執政國陣雖然吸納華人政黨馬華公會,但馬華經常被指與華人利益背道而馳。

新加坡

華人總數:約500萬,佔人口76%

生活概況:新加坡獨立前,華人及馬來人經常爆發種族衝突,獨立後政局轉趨穩定,逐步實行和諧種族政策。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