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案懸疑近廿載 官媒籲重啟調查 考驗中國司法公信力
鉅亨網新聞中心
北京警方前日透過其官方微博首次回應備受海內外關注的「朱令案」(原名朱令令),稱礙於證據滅失,無法偵破案件。有關回應不但並未為當事人和公眾對這宗浮沉近20年的「民間懸案」釋疑,更引發新一輪洶湧的輿論。昨日,多家媒體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媒都刊文關注此案,呼籲當局更加充分地公開案情信息並尋求新突破點重啟調查。而朱令家人也委託律師正式向北京市公安局寄送了《信息公開申請書》。輿論希望此案得到繼續清查的同時,也能進一步促進中國司法的法制化和透明化。
香港《文匯報》報導,由復旦投毒案而勾起的另一樁19年未破的疑案—清華「朱令鉈中毒案」,成為最近一個多月來的輿論焦點。在互聯網時代,當年的諸多細節陳案泛起,嫌疑人「官二代」標籤、神秘「回帖指南」、有關方面對案件處理的一些不合理之處等也再被深挖質疑,形成聲勢浩大聲援朱令的輿論場,而且這種聲援和抗議開始超越國界:超過10萬人在白宮官網請願要求驅逐正在美國的朱令案嫌疑人孫某,使得這一事件迅速被提升到國際影響的層級。
在輿論持續發酵近一個月後,5月8日北京市公安局以長微博形式對「朱令案」作出回應,文中稱,專案組始終堅持依法公正辦案,未受到任何干擾,但礙於證據滅失等客觀因素,最終無法偵破。這是權威部門首次公開回應此案,然而不足600字的聲明,並未平息洶湧的民意和當事人的諸多疑慮。
昨日,多家媒體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媒都刊文關注此案,呼籲當局更加充分地公開案情信息並利用不斷進步的偵查手段重啟調查。人民日報刊發題為《朱令案,公開是一劑解毒良藥》的評論,認為在朱令案中,因為缺乏權威信息,圍繞著撲朔迷離的案情,真假難辨的種種內幕,各種罪行的嚴厲質控,「輿論審判」的偏激情緒,「權大於法」的揣測推斷,讓社會付出了高昂成本,也透支了人們對司法的信心。文章提出,唯有以公開保證公正,以透明確保清明,法律的權威才能樹立,政府的公信才能增強。
而新華社則援引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刑訴法教授陳衛東的話指出,朱令案當時的刑事技術手段沒有現在先進,而且所謂的犯罪嫌疑人孫某也拒不承認,所以只能遵從「疑罪從無」,但他建議北京警方在科技手段已經進步的情況下,力所能及地對朱令案再次進行偵查,看有沒有新的突破點。
香港《明報》報導說,朱令代表律師李春光對照2007年公安覆函,提出5大疑點:一是中毒到報警的「延誤期」從兩個月改成近半年;二是雖無直接證據,間接證據同樣能定罪;三是應公開排除了哪些疑犯;四是應公開當年覆函提到結案是「受到相關批示批准」的內容;五是警方即使當年「無法偵破」,也應繼續偵查。
李春光認為,北京警方對「朱令案」無法破案的說法值得斟酌。他已向北京市公安局寄送了《信息公開申請書》,要求公開北京市公安局「結辦」「朱令案」 的事實材料依據、規範性文件依據以及相關程序文書資料等信息;對該案中「不予公開的相關涉密材料」的密級及保密期限予以公開。
李春光說:「根據法律規定,一個刑事案件在立案之後只有兩種結局,要麼破案,要麼撤銷案件。撤銷案件有很多種情況,比如說犯罪事實不成立、犯罪嫌疑人死亡等。而朱令案件不符合銷案的條件。只要不存在銷案的情形,那麼就應該有破案的可能。」 (接下頁)[NT:PAGE=$]
談及朱令家人的訴求,李春光指家人有三個目標層次,希望查獲真兇、找到真兇、同時有相應主體對朱所遭到的傷害承擔責任。對此,李春光表示,除了依法提出信息公開的要求外,將確認具體主體承擔對朱令的人身損害承擔賠償責任,並提起民事訴訟。同時一旦確定相應的犯罪嫌疑人,將直接提起刑事自訴。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針對網友關注的這一問題,神探李昌鈺博士昨晚通過越洋電話接受採訪,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李昌鈺說,以他的經驗,在涉及毒物的陳年舊案偵破中,第一要追查的是毒物來源。在他上大學時,美國大學裡對毒物的使用都有嚴格的管理,他當時在實驗室中使用劇毒物均需簽名。李昌鈺說,可以調查有無哪位教授在實驗中會用到這一劇毒,教授的學生中有誰能接觸到,並與被害人有交集。
第二,可以根據血液中毒物的含量測定中毒的具體時間,看在中毒的那段時間誰和被害人在一起,李昌鈺把這稱之為「人工智慧」。他說「這種投毒案件,通常要跟她接近的人才有機會。」
第三,追查投毒的途徑。可以在被害人的個人生活物品中尋找兇手的蛛絲馬跡。
第四,調查誰會有投毒動機。「大學生中毒,就要看看有沒有和人爭風吃醋、有沒有和誰有矛盾。」李昌鈺說,如果嫌疑人沒有電腦的話,還可以看看有沒有日記等記錄。
第五,可對嫌疑人測謊。李昌鈺說,他在1985年回大陸時,「警察就在問我測謊的問題」。
李昌鈺說,多年未破的案子,他們稱為「冷案」。20餘年未破的案件要偵破的話,「非常困難」。但如果有警方當時調查的案卷、原始物證,「可能有機會。」
李昌鈺說,在美國遇到這種情況,FBI等部門都會和他們合作,提供原始資料。如果是警方已經沒有繼續調查的案件,受害人家屬或媒體也可向法官申請查看案卷。李昌鈺說,最近他剛偵破了一起40多年前的「冷案」,正是在當年的原始證據中找到新物證。
有著「華裔神探」美譽的李昌鈺博士,從事鑒識工作50多年,處理過8000多起案件,並曾參與調查「甘迺迪遇刺案」、「克林頓性醜聞案」等重大歷史事件。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報導指出,近日的復旦大學投毒案,將沉寂近20年的清華大學朱令案推至公眾視野,民間除對朱令原室友孫維疑似凶手的猜測和對其背景人肉搜索外,還向白宮請願驅逐孫維。此案也再次引發中國司法公信力危機。(接下頁)[NT:PAGE=$]
「朱令案」發生在1994年,時年20歲、多才多藝的朱令當時為清華大學化學系二年級學生;1994年朱令首次出現奇怪的中毒癥狀,1995年3月,朱令再度出現更為嚴重的腹痛、脫髮、肌肉麻痹以及呼吸衰竭等癥狀,一度生命垂危。最終被北京協和醫院確診為鉈中毒。1995年北京警方立案,鎖定朱令同寢室女生孫維為唯一嫌疑人,問訊多個小時後很快釋放孫維;1997年,在公眾壓力下首次拘審孫維,孫否認投毒;1998年,北京警方宣布無確鑿證據,案件結辦;2006年,孫維移居美國,多次公開聲明自己沒有投毒。失去自理能力的朱令與年邁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上周五中國官方在網路上開始全面封殺「朱令案」信息,「朱令」、「孫維」、「鉈中毒」等成為敏感詞,新浪名博陳坤、姚晨、李開復等發出的關於"朱令案"的微博皆遭刪除;網路封殺並沒有阻止公眾對此案的討論,剖析案情、人肉搜索孫維家庭背景等內容出現在天涯社區、凱迪及海外各大網路社區。孫維家世:爺爺孫越崎是民革中央名譽主席,95年去世前深得時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敬重;堂叔孫孚凌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父親孫大武是民革中央委員。
中國的網民則普遍認為,一樁並不複雜的刑事案件會在19年後又重新提起,「此前是因為政治介入,現在仍然是。」
中國知名維權律師江天勇向德國之聲表示,他並不願意解析朱令案背後的政治動向,從法律層面來說,該案本不是案情簡單的案件,近20年一無結果,皆因權力干預司法:「老案子反映的是老問題,這說明中國的司法沒有任何獨立性,一旦有權力稍微一介入,司法就不能夠達到查清事實、懲罰犯罪、保護公民權利的目的。」
朱令的父親吳承之向媒體表示,朱令父母2008年曾向北京市公安局提出申請公開朱令案的偵破過程和結果,卻被北京市公安局拒絕,至今未有進一步回應。
對此江天勇表示支持,他認為權力籠罩下的中國司法,朱令案絕不是個案,隨著網路的活躍,不公案件將逐漸曬在陽光下,直接考驗中國司法,因此對於朱令案,他認為當局必須直接面對:「這個案件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提醒當局最好的解決問題、維護穩定的辦法就是,依照法律規定,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