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攏係為著伊/拚死拚活當機皇 旗艦手機的愛恨情仇…

鉅亨網新聞中心


iPhone 5、Galaxy Note II、HTC Butterfly、Xperia V...這些手機你認得幾支?你拿的是其中一支嗎?曾幾何時,消費者開始對旗艦手機產生一股狂熱,新機發售前謠言四起,電視、報紙大篇幅報導,會有人開始看線上發表會、開箱文,手機上市前要有預購...這種種現象稱得上「機皇效應」,反映出大眾對於手機的關切。

身為媒體工作者,對於「機皇效應」的感受尤其深刻,縱使是網路傳言,只要搭上旗艦機關鍵字,莫不成為票房保證。想當初Nokia王朝時期,雖然擁有一支Nokia熱門型號的手機也是相當風光,不過也不會刻意想要買最高階的機種。但放眼現下智慧型手機市場,銷售排行榜前幾名大都是品牌旗艦機,到底是什麼原因,在這不景氣的時代,消費者還是願意花大錢趨之若騖、讓旗艦機賣到缺貨?


 

筆者平常往來各手機發表會,與手機業者、營運商、消費者們,都曾討論過這個現象,各方看法不一,不過多少也有些相同的見解。其中難辭其咎的一個原因,大概就是iPhone了,自蘋果公司2007年推出iPhone以來,彷彿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不但讓業者們看到消費者的潛力,銷售規模造就出的量,也帶動了相關產業如網路、硬體、軟體、內容業者們的起飛。

當行動設備的門檻被跨越之後,以往在電腦上的需求,開始大量轉移到行動設備上;就目前的發展來看,行動設備上的功能還有許多待發展的空間,對使用者而言,就會覺得功能似乎還是不夠用,在需求的驅使下,有新機種誕生時便引起高度關注。

消費者的需求十分多樣,有的人注重功能、有的人注重外型、有的人注重畫質;手機除了作為通訊工具之外,也可能帶有其他意義,諸如自我認同、個人形象等,導致消費者對於高階機種的接受度大大提昇。

 

從手機業者的角度來看,高階機種佔據大部分銷量,中低階手機相對利潤較低,當然就會把較多的資源投放在高階產品。像某家手機大廠,今年就對旗艦機種的投資創下新高,準備了上千支實機,要讓消費者可以親自體驗。旗艦機獲得的宣傳資源多,媒體曝光量高,對於「機皇效應」自然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

再者,旗艦機種代表著手機業者的品牌形象,當消費者心中對旗艦機建立起忠誠度,相對可以帶動中、低階機種的銷售。換句話說,如果消費者買不起旗艦機種,心中就可能會退而求其次,購買該品牌的中階機種。也因此現在有不少中階機,命名時冠以旗艦機種的名號,看起來如同旗艦機的親戚,讓消費者在心理上有所補償,從而帶動了中階機種的銷售。

 

營運商當然也對「機皇效應」功不可沒,大部分消費者購機時,都會採取和營運商簽約的方式,以換取補貼金額讓購機費用降低。當營運商的政策是對旗艦機種補貼較高,看在消費者眼裡,就會覺得高階機和中階機補貼之後價格相差無幾,那何不購買規格較佳、較新的產品?

3C產品總是新出的功能較佳,曾經紅極一時的機種,如今可能只稱的上中階。有的人喜歡買最新的,有的人只要夠用就好;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每個人對價值的定義不同,需求也不同,無所謂怎麼買才是最好,如何拿捏只有自己心裡最清楚。可以肯定的是,「機皇效應」儼然已是個社會現象,反映出大眾對行動設備的關切,可以想像得到,行動設備對生活的影響力將會越來越大。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