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國經濟尋找新引擎 多箭齊發打造升級版
鉅亨網新聞中心
面對著中國經濟連續2季的放緩,新一屆政府在加速經濟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在積極尋找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從官方釋放的信號可以看出,新型城鎮化、服務業、區域一體化、自貿區等將成為促進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不可或缺的動力。
中新網報導,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連續兩個季度出現回落,出口、投資、消費這「三駕馬車」也表現乏力,尋找經濟新引擎和新動力、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成為當務之急。
中國經濟的新動力會是什麼?從新一屆政府釋放的信號來看,新型城鎮化應該是引擎之一,城鎮化不僅被新一屆政府視為「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更被看成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中國城鎮化率剛超過50%,如按戶籍人口計算僅35%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準。今後一二十年中國城鎮化率將不斷提高,每年將有相當數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及人口轉移到城市,這將帶來投資的大幅增長和消費的快速增加,也會給城市發展提供多層次的人力資源。每一個百分點的城鎮化率,對應的都是上千萬人口以及數以兆元計的投資和消費。展望未來,城鎮化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
李克強曾屢次提及「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潛力」,他還多次指出,新一屆政府強調的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城鎮化不能靠「攤大餅」,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邊是高樓林立,一邊是棚戶連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城鎮化將帶來一系列新的增長點和巨大的發展空間,其中包括帶動城市群的發展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帶動消費市場、製造業、服務業的發展,對於加快工業化、資訊化,以及提高就業都會起到重要作用。
種種跡象表明,城鎮化被新一屆政府寄予厚望,而今年也將有望成為中國推進城鎮化的關鍵一年。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曾表示,城鎮化工作會議年內將召開,城鎮化規劃按計劃今年也將出台。
事實上,城鎮化已經被列入今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此前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報告中首次明確了城鎮化的路徑:要全面放開小城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放寬大城市落戶條件,合理設定特大城市落戶條件,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
此外,一些解決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的城鎮化措施已經出台,並設定了明確的時間表。7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意見》,明確了5年內全國棚戶區改造目標:改造城市棚戶區、工礦棚戶區等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7月23日,全國棚戶區改造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舉行,會議要求各地在10月底前編制完成2013-2017年棚戶區改造規劃,明確分年度、分類別改造任務,並落實到市縣。
除了城鎮化,服務業也被新一屆政府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5月29日,李克強第二屆京交會暨全球服務論壇北京峰會上發表了《把服務業打造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的演講。他明確指出,服務業不僅日益成為促進世界經濟復甦、引領轉型發展的新引擎、新方向,也是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與優化升級的新引擎、新動力。(接下頁)
[NT:PAGE=$]
李克強表示,中國服務業依然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塊「短板」。2012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4.6%,大大低於發達國家70%以上的份額,也比同等收入水準的發展中國家低10個百分點左右;就業比重也明顯偏低。差距就是潛力,中國服務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大力發展服務業,對於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深化改革開放、擴大國際合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服務業是擴大就業的最大容納器」,李克強指出,中國將把發展服務業作為打造經「升級版」的戰略舉措,作為推進「新四化」的重要方面,作為釋放「改革紅利」的重要突破口,以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為取向,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並舉,堅持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並舉,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準提升。
事實上,一系列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已經或即將出台。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在出席全球服務論壇時表示,服務業是擴大內需的最大產業潛力所在,更代表著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方向。本屆政府削減1/3以上行政審批,大部分涉及服務業。
此外,自8月1日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將推廣到全國範圍實施。其中,現代服務業的範圍擴大,新增加了廣播影視服務業。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日前在俄羅斯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更是表示,中國將在兩年時間內把服務業的營業稅全部改為增值稅,以促進服務業快速發展。
當然,除了新型城鎮化和服務業,新一屆政府力推的區域一體化、自貿區也被看成是中國經濟未來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撐。
6月8日,李克強在河北主持召開環渤海省份經濟工作座談會。他提出,要加快環渤海地區一體化建設,把環渤海地區打造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7月3日,國務院批准設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界分析稱,上海自貿區是推進改革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的「試驗田」,有利於進一步擴大開放,構建新的外貿格局,同時倒逼改革,釋放新的政策紅利,創造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屆政府在尋找未來長期新的經濟增長點時,又立足當前,出台了一系列調結構、擴內需、穩增長的舉措。
7月5日,國務院發佈了《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強調進一步發展消費金融促進消費升級;7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促進資訊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根據政策目標,「十二五」後3年,中國資訊消費規模年均增長20%以上。權威部門測算,到2015年,中國資訊消費規模將超過3.2兆元人民幣,成為中國資訊產業發展和資訊消費的重大利好。
分析稱,國務院出台加快棚戶區的改造,促進資訊消費,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等這些措施,不僅能夠有效拉動需求,更能夠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既利當前又利長遠、既推動產業轉型又利於民生改善,既穩增長又調結構,對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具有重要意義。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