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紐約時報:溫家寶謝幕 坦承缺憾 捍衛清白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一向在公共場合情感流露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離任之際,他顯得百感交集,既挫敗又存在防備心。上月他視察北京穆斯林社區時,他感嘆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得不夠好,內心感到愧疚,時時自責」。

不過,他最耐人尋味的評論還是腐敗。上月在國務院會議上,他強調即使在高官中,「濫用權力,權錢交易,官商勾結依然嚴重」。去年年底,在泰國華僑面前,他含糊地自責,溫家寶雖坦承過失,卻未具體說明內容,並且為了表明自身清白,他甚至引用了屈原的《離騷》詩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強調「為了追求真理,即使我死九次也不後悔」。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本周二開幕,意味溫家寶即將退休,今年70歲的他,一直努力推動經濟改革,並將自己塑造成節儉的平民主義者,以及黨內少數願意支持政治改革的領導人,儘管這些努力都徒勞無功。為了證明自身清白,他也面臨極大壓力,此前《紐約時報》報導,溫家寶當政期間,他的近親紛紛發了大財。

消息人士透露,去年10月底,《紐約時報》涉及溫家寶的文章見報後,他就立刻要求高層針對溫家商業活動的指控展開調查,並公布結果。在1封寫給政治局常委的信中,溫家寶態度堅決,捍衛自己和溫家,並稱若發現家人違法情事,他甘願受罰。

知情人士表示,溫家寶甚至宣稱若不能還他清白,本周二他就不在人民大會堂做政府工作報告。

消息人士說,當時共黨高層拒絕了溫家寶的要求,中共新領導人習近平則表態支持溫家寶,並鼓勵他完成自身工作。

《紐約時報》的報導,事實上也是中國企業主管和黨內人士捕風捉影已久的話題:溫家寶的妻子、兒子、兄弟以及近親聚集了龐大財富,至少27億美元,多數資產來自保險業和寶石業。該文指出溫家寶的親屬如何透過政治關係獲取財富,但並未找到證據來證明溫家寶本人從中獲利,或從事與這些商業活動有關的不當行為。

對許多支持溫家寶的中國民眾而言,這篇報導增強了溫家寶的悲劇理想主義者形象:管不好家人,更別提治理國家了。可是,異議人士、左派人士等批評者卻說溫家寶是偽君子,中國「影帝」當之無愧,中國影帝是近年中國網友給他取的綽號。

著名評論家劉蘇里表示:「這令人懷疑他清廉正直的形象,並加深他軟弱無能、欠缺公信力的印象。」

溫家寶是教師的兒子,溫家在文革時期曾遭遇嚴重迫害。他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從基層做起,在1985年至1993年間出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政治風向轉變時,每次他都聽從黨的路線,他輔佐過的兩任自由派總書記失勢,溫家寶都能存活下來。(接下頁)[NT:PAGE=$]

出任國務院總理10年,溫家寶打造出「溫爺爺」的公眾形象,既是下層社會的守護者,又是基本權利的捍衛者。如此一來,共黨高層越來越將他視為局外人。

他也擁有共產黨首席危機管理者的形象,在發生2003年SARS非典疫情、2008年四川強震以及2011年溫州動車追撞事故後,溫家寶每每為大眾發聲。他走訪中國的愛滋病患者和上訪戶,這點對中共領導人來說並不尋常,他並遏止經濟過快增長,創造一個更平衡、更節能的經濟。

縱然中共堅持威權主義路線,溫家寶卻多次支持民主、法治和人權,即使態度模糊。

然而,他的政績還是存在缺點,亦即房價飆升、貧富差距擴大、國內安全機關權力擴大以及國有企業的勢力不斷增長。

在幕後,溫家寶也樹立許多政敵,省級和央級企業的老闆反對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黨內強硬派也批評溫家寶支持政治改革。知情人士透露,2010年末,溫家寶多次呼籲推動政治改革後,他在黨內例會「民主生活會」上被其他政治局常委批評。

可是,去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上,溫家寶再度呼籲推動政改。他警告若不推動政改,就可能會再度發生文化大革命,並就當時爆發的政治醜聞譴責重慶市政府。

隔天,中共宣布解除薄熙來重慶市委書記的職務,薄熙來曾推動一場以國家為軸心的改革,打擊組織性犯罪,重建毛澤東主義的價值。

新左勢力薄熙來和自由派陣營溫家寶是政敵,是兩大改革陣營的代表。黨內人士指出,阻擋薄熙來晉升與去年薄熙來倒台,溫家寶均扮演重要角色。

自從去年春天被拘留後,薄熙來就與外界失去聯繫,他正在等待起訴,罪名是貪腐,以及干涉一起謀殺案的調查,該案致使他的妻子因謀殺英商而被定罪。

許多知識份子和黨內菁英都將近期的政治醜聞視為黨內鬥爭的一環。在習近平推動下,新領導班子展開打擊貪官與杜絕鋪張浪費的活動,新春宴會叫停,開除十多名官員,許多都是網友披露。消息人士表示,兩名跟溫家寶有關係的國務院官員,已經面臨黨內紀檢機關的調查,包括他的前私人秘書。目前兩人都還在位子上。

某西方外交官回憶起去年9月在布魯塞爾的晚宴,溫家寶在向歐盟官員發表演說時,引用了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等歐洲作家的話。這名外交官說:「那是非常感性的演出,我還是認為溫家寶很真誠,他確實為沒能取得更多成就而感到遺憾。」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