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美軍搶先制定網絡戰規則

鉅亨網新聞中心


逯海軍

網絡空間已經成為全新的作戰領域,在這個新戰場,美軍最早覺醒、最先行動,因此,收益也最多。


與實體空間一樣,美軍採取一系列措施,努力保持其網絡戰能力的領先優勢。今年以來,美軍網絡空間司令部大幅擴編,宣佈成立40支全球作戰網絡戰部隊,秘密制定網絡戰規則,並由北約率先推出“塔林手冊”,意圖作為網絡戰國際法典,美軍網絡空間國際化步伐明顯加快。

美國政府網絡空間安全戰略演進經歷了3個階段,與此同時,美軍網絡戰力量建設也完成了從國內防禦到全球攻擊的佈局。

柯林頓政府時期,美國網絡空間安全戰略“浮出水面”,美軍主要進行網絡防禦。1993年,柯林頓政府首次提出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 1998年,柯林頓頒佈63號總統令,首次提出“信息安全”概念。同年,美國國防部正式將信息戰列入作戰條令,並批准成立“計算機網絡防禦聯合特種部 隊”,專司軍事信息網絡防禦。

小布什政府時期,美國網絡空間安全戰略“加速發展”,美軍扮演“以攻驗防”的角色。“9·11”事件之后,布什政府把加強網絡信息安全和 防範網絡恐怖主義作為頭等大事。2003年2月,美國發布第一份專門針對網絡空間國家安全的戰略報告《網絡空間安全國家戰略》。

2005年,美軍組建專門負責網絡作戰的“網絡戰聯合構成司令部”。從2006年起,美國每兩年舉行一次“網絡風暴”演習,以全面檢驗國家網絡防禦水平和實戰能力。演習中,由美軍網絡戰專業力量擔任“藍軍”,承擔演習中的網絡攻擊任務。

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網絡空間發展戰略“基本成形”,美軍網絡戰力量加緊在全球佈局。2009年,奧巴馬上台伊始,立即開始了為期60天的 信息安全評估,隨后出台一系列戰略報告。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它成為美國處理網絡問題的“指南針”和“路線圖”。國防部緊接出台《美 國網絡空間行動戰略》,強調將與盟友和國際伙伴合力加強集體網絡安全,具體行動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美軍加快開發全球作戰的網絡戰武器。2010年7月,伊朗核電站使用的德國西門子工業控制系統遭到“震網”病毒攻擊,至少有3萬台電腦“中招”,1/5的離心機癱瘓,核發展計劃被迫延緩兩年。

“震網”病毒是美國政府針對伊朗核設施實施的“奧運會”計劃的一部分,類似的美軍全球攻擊武器級病毒相繼浮出水面。2012年5月,威力巨大的網絡攻擊病毒“火焰”現身。俄羅斯殺毒軟件廠商卡巴斯基指出,有證據顯示,“火焰”病毒與“震網”病毒同宗同源。

去年夏天,美國國防部又啟動了網絡戰武器研發的“X-計劃”,開始開發全球感知、全球攻擊、全球反制的網絡戰武器,美軍網絡戰的觸角已經延伸到全球網絡空間。

[NT:PAGE=$]另一方面,美軍大規模擴編全球作戰的網絡攻擊部隊。2012年3月24日,美《防務新聞》周刊網站發表題為《美國採取網絡攻勢》的文章稱, 美軍網絡空間司令部正在所有6個地區戰鬥司令部成立網絡戰小組。今年年初,美軍將網絡空間司令部由900人擴編到4900人,並建立“國家任務部隊”、 “作戰任務部隊”和“網絡保護部隊”,明確了協助海外部隊策劃並執行全球網絡攻擊任務。

隨后,美軍網絡空間司令部司令亞歷山大上將在國會又宣佈擬成立40支網絡戰部隊,承擔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網絡攻擊的任務。美軍網絡戰力量已經從作戰武器、作戰任務到力量部署,實現了全球網絡攻擊的力量佈局。

隨網絡戰力量全球化佈局進程加快,國際社會網絡空間話語權爭奪愈演愈烈。

2009年與俄羅斯進行核軍控談判時,美國首次同意與俄羅斯磋商網絡軍控問題。

據法新社報導,雙方主要商談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反網絡恐怖主義合作;二是禁止攻擊性網絡戰武器使用;三是歐洲委員會提出的《網絡犯罪公約》中的部分內容。

同年9月12日,俄羅斯、中國、塔吉克和烏茲別克斯坦四國在第66屆聯大上提出確保國際信息安全的行為準則草案。11月1日,有60多 個國家參加的倫敦國際網絡安全會議召開,俄中與英美激辯網絡話語權,力促通過聯合國框架內的互聯網行為準則,呼籲與“散佈旨在宣揚恐怖主義、分離主義和極 端主義或破壞其他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穩定的信息”作鬥爭。

美國認識到主導網絡空間國際規則的困難性,轉而由軍方加緊秘密制定網絡戰規則。2011年,《美國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剛推出,五角大樓就制定了一份網絡武器清單,為美國如何開展網絡戰爭提供了依據。

2013年1月4日,《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政府已秘密制定出利用網絡力量攻擊他國的規則,“只要美國發現他國從境外攻擊美國目標的可靠證據”,奧巴馬總統就有權命令對他國發起先發制人的打擊。

報導稱,這是美國首次制定出軍方如何網絡回擊他國網絡攻擊的規則。新規定還顯示,“情報部門可對海外電腦進行遠程分析,尋找針對美國境內的潛在網攻跡象”,如果獲得總統批准,“即使沒有公開宣佈戰爭”,美國軍方可通過植入破壞性病毒攻擊對手的網絡系統。

2013年3月18日,英國《衛報》報導,一份為北約撰寫的網絡戰手冊已經發行。位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北約卓越合作網絡防禦中心邀請了 20名法律專家,在國際紅十字會和美國網絡戰司令部的協助下撰寫了該手冊(被稱為“塔林手冊”)。該手冊包含95條規則,其內容強調,由國家發起的網絡攻 擊行為必須避免敏感的民用目標,如醫院、水庫、堤壩和核電站等目標,規則允許通過常規打擊來反擊造成人員死亡和重大財損失的網絡攻擊行為。

但正如北約助理法律顧問Abbott上校在“塔林手冊”發行儀式上所說,手冊發行是“首次嘗試打造一種適用於網絡攻擊的國際法典”,是目前 “關於網絡戰的法律方面最重要的文獻,將會發揮重大作用,手冊並非北約官方檔案或者政策,只是一個建議性指南。”由此可見,美國及其北約盟國利用“塔林手 冊”搶佔網絡戰規則制定權的意圖明顯。

爭奪網絡空間話語權僅是美國網絡空間國際合作的一個方面。美國延續了其實體空間軍事結盟的一貫理念,認為網絡安全不是一個國家單獨努力就可以做到的。為此,美國與盟國(地區)持續開展合作,提高網絡空間整體安全。

[NT:PAGE=$]2011年9月15日,美國與澳大利亞在雙邊防禦協定中增加了網絡共同防禦條例。美軍與日本自衛隊也就如何應對黑客攻擊展開了磋商,共享具 體應對措施,摸索雙方合作領域。網絡戰也已成為美韓軍事演習的常態化課目,2010年8月舉行的美韓聯合軍演中,就已經增加了網絡戰防禦課目。

2010年9月15日,時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的威廉·林恩指出,北約組織必須建立“網絡盾牌”,以保護北約國家軍事和基礎設施免受網絡攻 擊。第二年,美國和北約首次舉行了“網絡大西洋-2011”演習,歐盟國家也接連舉行了“網絡歐洲-2010”、“網絡歐洲-2012”網絡空間防禦演 習。

2011年,北約空襲利比亞的“奧德賽黎明”行動實施的同時,一個國際非營利性組織啟動了“網絡黎明-利比亞”項目,利用美國 Palantir(分析軟件提供商)公司強大的網絡情報分析軟件,對利比亞互聯網進行了全面監控,為北約軍隊提供評估報告。由此可見,美國主導的“網絡北 約”已進入實質性運行階段。

另外,美國明確以中國為網絡空間的“最大對手”,多次指責中國“網絡攻擊行為”,渲染中國“網絡威脅”。今年年初美國炒作中國“涉軍黑客事 件”之后,其盟軍明確以防範中國“網絡攻擊”為目標,紛紛成立或擴編網軍。日本成立“網絡攻擊特備搜查隊”,韓國擬增設總統府 “網絡安全秘書”,並將網 軍擴充一倍,英國組建網絡防禦機構,明確防範“來自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的網絡攻擊”。

在美國的主導下,網絡空間“中國威脅論”已從輿論圍攻進入聯合制衡的新階段。美國以中國為網絡空間“最大假想敵”,已實現了其全球範圍內聯合制衡的戰略企圖。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