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處第三次移民潮 富裕精英階層為主力 中產焦慮值得警惕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年3月,一則白領為移民賣房賣車赴紐西蘭賣水果的新聞引起熱議。而據中國首部年度國際移民報告《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2)》,中國正在經歷以富裕階層和精英階層為主力的第三次「移民潮」,「帶著大量財富出國」,成為現階段移民的最大特色,主因在於「子女教育」和「安全感缺失」,中產移民的集體性焦慮值得警惕。
中新網引述《廣州日報》報導,據招商銀行和貝恩管理顧問公司聯合發佈的《201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個人資產超過1億元的大陸企業主中27%已移民,還有47%正在考慮移民;而胡潤研究院與中國銀行私人銀行聯合發佈的《2011中國私人財富管理白皮書》稱:個人資產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高凈值人群中,近60%的人士已完成投資移民或正在考慮移民。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認為,新中國成立至今發生過三次移民潮。第一次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初。這一時期,大量的廣東人和浙江人紛紛以「偷渡客」和「打工者」的身份,吃了移民的「螃蟹」;第二次移民潮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末到上個世紀末,其中以技術移民為甚;而目前,中國正處在第三次移民潮當中,「帶著大量財富出國」,成為現階段移民的最大特色。
「富人」為什麼移民?在中國經營企業稅負重,行政管制多,是不少企業家移民的原因之一;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層出不窮,也讓不少人逃離中國;而工作壓力大、無處可逃的焦慮感則讓不少白領嚮往國外保障高、自然環境好、工作壓力小的生活;出入境方便、活得有尊嚴,也讓不少人做出移民的選擇。
廣東省因私出入境移民仲介協會榮譽會長、景鴻移民董事長關景鴻博士根據從業多年的經驗認為,「子女教育」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對於家庭現狀已經達到一定水準的國民,他們的目的主要是子女的教育,讓小孩子在國外完成學業並開拓其國際化視野,是這些投資移民人群的真正想法。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教授認為,富人移民與目前國際輿論集體唱空中國經濟,與外向型經濟受阻,靠內需的經濟增長模式還未真正成功有很大關係。許多富人無論在投資上還是消費上,均沒有安全感,這讓他們選擇了去國外買一個「保險」。
富裕階層、精英階層和中產階層是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他們的移民會造成人才和財富的流失,坊間也一直存有第三次移民潮正掏空中國的擔憂。但專家們對此卻並不悲觀。
關景鴻認為,這部分人在中國已經安居樂業,絕大部分的人不會把全數的資產都撤中國去海外做投資或者移民。即便是移民了,他們也只可能拿其中一部分的資產在當地買樓投資或生活。對人民幣的升值空間、房地產板塊的不斷升溫、市場的吸引力,富裕階層人士都有很清晰的概念。因此,對他們來說,衡量過投資的價值之後,投資的重心仍然會在國內。(接下頁)
[NT:PAGE=$]
孫立堅認為,不管是富貴階層,還是中產階層移民海外,對中國正在推動的刺激內需、轉型發展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因為他們是真正具有消費能力的群體,尤其是溫飽問題解決了之後,真正改善生活品質的消費需求是來自這部分人群。他們移民海外,不僅是造成中國資產價格硬著陸的風險,也降低了市場的消費能量。但同時,他也認為,許多人雖然持有了國外綠卡,但仍在國內做生意,只是身份上的移民,相當於在國外為自己買了一個保險。而且,他認為,中國經濟的週期下行與世界經濟的週期下行是同時存在的,國外未必就一定有好的投資與發展的機會。
對於從去年以來,出現海外置業移民數量劇增的情況,關景鴻認為,根據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移民政策,買房是不可以移民的。通過海外置業可以實現移民的主要是歐洲國家。像塞普勒斯、葡萄牙,甚至西班牙,這些國家始終不是英語系國家,中國人未必能適應在當地生活居住。中國人喜歡買物業,購買物業之餘又可以拿身份。在國內投資環境欠佳的大環境下,這種移民更多的是一種投資行為,掏空中國之說未免誇張。
而對於賣車賣房才能達到投資移民標準的小白領,他認為,如果經濟能力不太強的話,其實生活起來也並沒有想像中的舒適,一定要量力而行。
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麼?人才。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移民會讓中國成為人才洼地嗎?
關景鴻認為,移民並不會造成過度的人才外流。他把現在移民的過程稱為「中國公民國際化」。他認為,很多人把移民看作是一個契機,他們出國並不是為了留在國外,而是希望吸收一些西方先進理念、開拓眼界,繼而回國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讓中國更快地與國際接軌,向國際化標準看齊。
他認為,移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國更快的發展,讓中國的人才更加優秀。目前,相對於西方市場的成熟和飽和,中國市場更大,機會更多,更具有吸引力。只要中國繼續安定繁榮,將會吸引移居國外和海外留學的人士回流發展,長遠而言更可提升中國整體競爭力。
對此,南京市留學人員管理機構的周健平也有同感。她認為,這些年留學人員回國的人越來越多。原因在於,一是前幾年出國的人多了,當地能消化的人有限,再加上能在國外政界、商界發展得比較好的中國人,只是鳳毛麟角。權衡一下,回國發展空間更大;二是家庭原因,照顧父母和孩子的需求;三是國家人才政策的影響。「人才強國」戰略的提出,「千人計劃」的出台,國家中長期人才規劃綱要的頒布,再加上各地配套的各種吸引海外人才回國的措施,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回國。
所以,她認為,雖然從近期來說,中國的人才是出超。但長期來看,不用擔心,這部分出去的人根在國內,跟國內發展密切相關。全球一體化時代,人才有進有出很正常,反而可以促進兩邊多交流。
事實上,台灣、新加坡和南韓在上世紀經濟崛起的過程中,也都經歷過移民潮,可是,這些地方的發展並未受到影響。孫立堅也指出,香港回歸中國時,也有大量香港居民移民海外,但在中國加入WTO後,很多香港人後悔當初選擇移民國外,現在再到中國做生意很不方便。
他認為,移民潮不值得憂慮,只要中國經濟做強了,這部分人一定會回來,因為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機會,比今天成熟的發達國家更多,但是,值得警惕的是,如果我們制度改革不到位,出現國進民退,出現虛擬經濟錢多實體經濟錢荒的情況,一個國家的系統性風險就會不斷增加,民眾對未來的預期就會變得灰色,就會想要換一個晴朗的天空生活。而只要堅持制度改革,讓市場經濟充分發展,給民營企業公平的機會,今天出去的資金和人一定會回歸中國本土。(接下頁)
[NT:PAGE=$]
移民曾經是富人才敢做的夢,對普通人來說似乎是遙不可及的事情,然而在「第三次移民潮」中,卻出現了不少白領和中產階層人士的身影。前不久有媒體報導說,有深圳白領毅然賣房賣車移民紐西蘭賣水果。
白領經濟實力有限,即使投資移民成功,往往也要押上全付身家,成功的也只是個案,但背後透露出的問題卻值得深思。
富豪、明星雖然移民了,但業務和生意大多仍在國內,換句話說,移的只是身份和國籍,賺的還是國內人的錢。因而有人說「富豪、明星移民大多是偽移民,中產移民才是真移民」。
那些明知國外精英生活不是很容易打拼的中產白領,為何放棄國內比較穩定的收入和生活,而甘願到異國他鄉做販夫走卒?更何況這部分人移民時年齡已在30~40歲,選擇餘地與競爭力都相對較小,即便移民國外,生活可能遠不如國內光鮮。用「犧牲」自己的無奈之舉為下一代換取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是這部分人選擇移民最主要的原因。而更多的無法放棄國內生活的人,選擇的是花錢送孩子出國讀書或者在國內的國際學校接受教育的方式,為孩子的未來和明天提供更多的選擇。
白領等精英人士的移民夢,更多是為了下一代。他們移民意願的高漲,反映的是公眾對教育、住房、環境、食品安全等問題的集體性焦慮。中產階層人士的移民,對轉型期的中國來說,最大的傷害就是不利於構建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橄欖形”社會。眼下,各個國家都在著力培養中產階層,因為它是社會體系中最為穩定的元素,這個群體越大,社會穩定系數越高,社會進步越快。特別是對於拉動本國內需、帶動經濟發展,中產階層更扮演著主要力量。因而一定程度上來說,中產階層的移民更值得警惕。
移民潮的出現並不可怕,人才都是雙向流動的,有移民國外的,也有從國外回國發展的。但從「逃離北上廣」到移民國外,背後透出的集體性焦慮——對信任感缺失的無奈、對安全感缺乏的不滿,這無疑更值得深思。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