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臺灣迷局:歷史轉捩點始于足下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本文節選自《盛世危言:遠觀中國大戰略》 作者:薛理泰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不二法門:臺海狼煙不起
以當前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而論,即使台灣“悉索敝賦”同對岸傾力一搏,進行全方位的軍備競賽,不數年,台灣必然落個凋敝不堪,民窮財盡。敵軍未至,台灣島內業已大亂矣。台北智庫充斥,人才遍布,對此當有共識。
歷史轉捩點始於足下
在鄧小平、江澤民屢次就兩岸關係發表的講話中,就北京對臺政策而論,尤其耐人尋味的是有關“井水不犯河水”的說法。就這一點而言,胡錦濤依然一仍舊貫。究其底蘊,實質上體現出當前北京對兩岸關係的宗旨不外乎是彼此認同一個中國的原則,維持現狀,尤其是在涉及各自內政的問題上實行有效的區隔。換言之,即在現階段“反獨”優於“促統”。
何謂“反獨”優於“促統”?這對台北究竟意味著什么?對此予以剖析,其實包含兩層涵義:就靜態而言,這是現階段北京對臺政策的底線,可見北京政策相當務實,並不持有不切實際的想法;就動態而言,在可以預期的未來,這將表現在北京因應台北政策變化的相關措施上。
毋庸諱言,中國領導人將在兩年以后退居二線。值此期間,他們心目中的大事無非是物色合格的接班人以及爭取在台灣問題上有所作為。顯然,他們設想與台北領導人簽訂一項協定,今後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同時能在中華民族發展的關鍵節點作出貢獻,亦對歷史有所交代。
過去,在香港回歸祖國的問題上,鄧小平促成了中、英相關協定的簽訂,而在江澤民任上香港正式回歸祖國。這是鄧、江名留青史的盛舉。此刻中國領導人計劃與台北達成一項協議,自是佳話,必然成為縈懷他們心頭的一件大事。不久以后,北京可能投入相當大的資源,督促各有關部門進行跨部門合作,以從事相關事宜。這或許是未來北京對臺政策的新動向。
倘若最終兩岸得以簽訂這項協定,也並非旨在為“促統”的大工程暖身並給予直接支援,而是著眼於鞏固現狀,僅屬“反獨”舉措而已。從近處著眼,是提升中國領導人的歷史定位;往遠處擘劃,則是為臺獨勢力預先量身設置一道緊箍咒。
馬英九2010上5月19日在上任兩周年記者會上指出,希望在中華民族智慧的引導下,讓同樣是炎黃子孫的兩岸人民尋求兩岸問題的解決方案。這不是短期內可以達到的目標,希望能夠逐步找到解決方案,這對雙方都是最有利的。當前要優先處理經貿問題,在兩岸簽署ecfa之后,雙方經貿關係勢必更加密切,必定呈現和平、繁榮的局面。如此,臺海緊張局勢劇降,國際社會普遍予以肯定。
他的這番講話確實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篇講話既對過去台北的政策作出言簡意賅的總結,也對未來兩岸關係的變動作出了前瞻性的概括。
就史學角度而論,昔日連戰訪問大陸,開啟了兩岸關係由敵對走向共處的新紀元。不論今日台灣政壇對此舉褒貶如何,今後連氏一定會以重要地位載入中外史冊,這是沒有疑義的。
如果馬英九打算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真正有所作為,則其本人的決定及其幕僚班子的籌劃,可謂共襄盛舉,本身就是承前啟后,就是在創造歷史。其意義之深遠,無論如何不容低估。日后史學家可以拿“歷史轉捩點始於足下”來形容此舉。古哲曰:“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筆者謹與台北諸公共勉。
作者簡介
薛理泰,著名華裔學者,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
- 技術分析變簡單了!化繁為簡實戰學招生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