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價格暴跌背景下的世界石油貿易版圖重劃(下)

鉅亨網新聞中心


被殃及池魚的其它產油國

自2014年中以來,美國通過控制沙特在全球石油出口市場掀起了一輪降價潮。因為世界從事石油生產與出口的國家石油勘探和開采條件不一,成本差異較大,這種降價潮對依賴於石油出口的國家的收入和國家經濟產生了程度不一的影響。特別是12月4日歐佩克會議之后,產油國利益衝突與矛盾愈發顯得白熱化。


imf預測,伊朗實現收支平衡的油價是每桶72美元,能夠挺過不到10年的低油價行情。這一前景似乎比其他鄰國樂觀,但仍要看西方取消對伊制裁和伊核協議執行的具體情況。伊拉克幾無財政緩沖,而且依然纏斗在與“伊斯蘭國”的戰事中。巴林同樣承受不小的財政壓力,可能在5年時間內失去所有選項。巴林已經負債運轉,已連續數年背負財政赤字。科威特、卡塔爾和阿聯酋等國家對低油價困難期的準備更為充分,因為這些國家趁高油價時期囤積了足夠石油收入,可以挺過數十年低油價行情。阿聯酋可忍受將近30年每桶50美元左右的低油價,卡塔爾和科威特能維持將近25年。科威特實現財政收支平衡需油價達到每桶49美元,對於卡塔爾和阿聯酋而言,這一數字分別是56美元和73美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東和中亞地區主管馬蘇德•艾哈邁德在迪拜發表有關中東和中亞地區經濟中期前景的報告時說,“低油價將會掏空海灣國家的錢包。僅2015年該地區國家因此而產生的損失已經達到3600億美元”。隨著油價持續走低,一些中東產油國開始被迫動用壓箱底的應急資金。追隨沙特低油價和高戰爭開銷的阿聯酋已明顯轉入開源節流模式,低調變換名目壓縮開支,調整發展計劃和擱置開發項目,同時增加稅費收入充盈國庫。

拉丁美洲產油國因此遭到無妄之災。據路透社援引油田服務公司baker hughes公布的數據顯示,拉丁美洲陸上油氣鉆井平臺數量從2014年7月的339個1月降至2015年元月272個。opec成員國厄瓜多爾和委內瑞拉的陸上鉆井平臺分別大幅減少46%和21%,非opec成員國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及墨西哥的則分別銳減60%、18%和45%。許多在拉美鉆探的國際企業因油價挫跌而受創,他們正力圖縮減或放棄投機性鉆探計劃以保留現金。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pemex)等國企已宣布大砍資本支出計劃,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及厄瓜多爾petroecuador等opec產油業者因收入大減而被迫大砍鉆探活動。

掩蓋石油價格戰的“供求失衡說”

沙特在世界石油市場上利用自己的石油生產成本優勢發起石油降價戰。2月22日,沙特石油與資源部部長阿里納伊米在接受《中東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表示,“沙特的產油成本最多在4至5美元/桶。”沙特的目的在於,一方面在價格戰的過程中通過不斷降低石油銷售報價,企圖奪占世界石油市場主要貿易對手的市場份額,打擊這些國家的石油產業和生產能力;另一方面就是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對伊朗主導的中東什葉派國家和俄國進行戰略遏制。

當然,石油價格戰的挑起者和應戰者對自己的真實意圖和用心往往諱莫如深。在給全球輿論的交待上,石油價格下跌被價格戰發起者及其操縱的媒體歸結為“市場的供過於求”,這也是全球石油價格下跌的所謂“供求失衡論”。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2月5日報導稱,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半年會議上,該組織將堅持不減產的政策,並幾乎放棄了正式的產量目標。這可能導致油價進一步下跌,而當前油價接近六年來的最低。在該組織位於維也納的秘書處舉行了長達7小時的馬拉松會議,卻以場外的混亂收場。該組織成員達成的唯一協議是明年6月再次開會。該組織發表的正式公報沒有提及每天3000萬桶的現有產量目標,只是說將繼續“密切關注進展”。盡管與會代表們稱,確實討論了提高產量上限,但最終並未提高正式目標。對伊朗的制裁將於明年解除,屆時伊朗的石油出口和產量都將增加。這一預期是該組織沒能就產量目標達成協議的一個原因。

美聯社12月4日報導稱,歐佩克今天決定,將石油產量保持在當前的高水平,實際上承認了它們無力推高原油價格。歐佩克部長們似乎別無選擇。該組織主要產油國不僅反對減產,反而可能生產更多石油。伊朗曾經每天生產約400萬桶原油,現在的產量只有過去的大約一半。一旦關於核計劃的制裁解除,伊朗準備全面恢復產量。2015年,該國成為世界上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國家。11月該國每天生產400多萬桶原油,成為歐佩克所有國家中月產量增長最大的國家。伊朗石油部長比詹•納姆達爾•贊加內在離開會場時說:“我沒有其他預期。我們沒有做出任何決定,我希望下次會上我們能達成協議。”因為在西方媒體的偏見,伊朗向世界石油市場恢復出口卻成了價格戰的“罪魁禍首”之一。

2015年12月24日,俄能源部長諾瓦克對新聞界表示:“盡管許多外國伙伴都預測我國石油開采量將下降,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現已開采5.33億噸,年底前可能達5.333至5.336億噸。”能源部檔案稱,俄國2015年石油出口量比2014年增加7.5%,達2.38億噸。

不僅沙特因為“不肯減產”的所謂擴大供給因素,不得不背上促使石油價格暴跌的黑鍋。美國緬因州參議員angus king從沙特回來后表示:“[沙特]在此事上幾乎有全部的話語權。沙特比其他的產油國有更多的呼吸空間。這就像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靠借債度日的窮人的對話。”不過沙特即使把其他的石油輸出國都趕出市場,它的產量和出口量也滿足不了全世界。

國際能源署11日發布原油市場月度報告稱,預期2016年國際原油日需求增幅為120萬桶,國際原油需求放緩。2015年國際原油需求日增幅為180萬桶。國際能源署稱,目前看來,歐佩克隨心所欲的產量政策並未改變原油供應現狀。11月份歐佩克的原油供應日均增加5萬桶,原油日均產量為3173萬桶。並預期明年市場對歐佩克原油的日需求量為3130萬桶。高盛公司等銀行預測,隨著全世界石油產量超出消費量以及儲存過量石油容積耗盡,油價可能進一步下跌至20美元一桶。

在石油進出口市場中,進出口的數量不過是價格戰的后果,而非原因。價格的形成是買賣雙方的人的意志達成一致的結果,數量和價格不過是交易對象的兩個伴隨特征。一筆買賣的達成,也就意味著數量和價格同時進行匹配,所謂供給和需求在實際的買賣活動中是恒定對等的。供給與需求概念本身無關乎人及其利益,缺乏利益動力的市場機制也就無關乎現實。作為主要產油國的市場博弈的結果的沙特、俄國的增加出口和伊朗的重返石油出口市場,反而被解釋成價格下跌原因,倒果為因,而且陷入了“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邏輯死循環。供求失衡論不過是掩蓋丑陋利益現實的漂亮外衣。

中國石油(601857,股吧)產業和石油儲備戰略

對於國內石油生產企業來說,油價下跌意味著石油勘探開發、油品銷售利潤減少,化工產品虧損的局面將擴大。一方面隨著國際油價持續下跌,油價年內連續十次下調,汽油累計下調1910元/噸,柴油累計下調2075元/噸;另一方面從上游勘探開發子行業來看,在高油價背景下盈利能力強,高難度油氣勘探開發項目也有投資開發動力;而在油價大幅下降,石油企業不得不在維持現有投資狀況下,調整投資計劃也就不可避免。按照國際油價每下降1美元/桶一噸原油價值縮水7.1美元來測算;2013年國內原油產量2.09億噸,石油企業營業收入將同步減少14.8億美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央企營業收入和利潤將大幅減少。近年來,中國國有石油企業、民營企業不得不大幅涉足海外石油項目投資。

伴隨國際油價的暴跌,中國也加快了原油進口速度。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6月下旬,國際油價開始下滑,中國石油進口量從7月份開始增長。相比2013年同期,2014年中國原油進口量6月份、8月份、9月份、10月份都有所增加。2015前9個月,中國原油進口同比增長8.8%至2.4862億噸,或665萬桶/日。美國能源資訊署(eia)公布數據顯示,美國和中國在2015年9月份石油日凈進口量分別為624萬桶和630萬桶。繼今年4月份之后,中國原油月度進口第二次超越美國。

90年代初期,中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此后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從本世紀初的32%上升至2014年的59%。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4年底中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能力達1.41億桶,中國商業石油儲備能力達3.07億桶。按2013年每天消耗石油139萬噸的規模靜態計算,原油儲備只夠使用8.9天,商業原油儲備可用13.8天,全國原油儲備的靜態供貨能力總共約為22.7天,而國際能源署認為石油安全標準的庫存量應該達到90天的消費量。

2007年12月18日,國家發改委宣布成立中國國家石油儲備中心,旨在加強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建設,在15年時間里分三期完成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一期工程儲備量為1億桶,目前已經全部存滿,二期工程儲備量達到1.68億桶,目前正在積累過程中,而三期工程正在建設中,預計儲備量將達到2.32億桶,三期工程的總儲備量將達到5億桶以上。國務院公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比較完善的能源安全保障體系,能源儲備應急體系基本建成。2020年前,擴大石油儲備規模。建成國家石油儲備二期工程,啟動三期工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儲備建設,建立企業義務儲備,鼓勵發展商業儲備。

世界石油貿易格局的持續重構

在石油的生產與出口方面,形成了價格戰的兩大陣營。發起價格戰的陣營是以美國為首、成員包括海合會組織六國的一方。美國已開始石油出口,但美國原油產量從2008年的3億噸增至2014年的5.2億噸,僅僅用了6年;而其探明儲量從37億噸也增加到了59億噸。沙特國內石油儲量占到全球的五分之一,成為opec組織中的領導成員,2014年出口超過4億噸;2014年,沙特的盟友阿聯酋產量1.67億噸,科威特1.5億噸,卡塔爾8382萬噸,安曼4622萬噸,這些原油主要用於向國際市場出口。

另一陣營的主要成員包括俄國、伊朗和伊拉克。2014年俄國的石油產量是5.34億噸,自身消費1.48億噸,出口達3.86億噸,而與俄國同進退的前蘇聯國家的整體石油出口達到4.39億噸。伊朗擁有探明原油儲量217億噸,在1974年出口石油達到2.85億噸,而2014年出口原油僅7600萬噸,渴望增加原油出口。伊拉克1979年“兩伊戰爭”期間的原油產量曾經達到1.72億噸,幾乎絕大部分用於出口。在國外石油公司的幫助下,2014年產量達到1.6億噸,探明儲量達202億噸。

沙特過去一直把業務重心放在美國和亞洲市場,而俄羅斯則是歐洲市場,特別是東歐的前蘇聯國家的主要供應國。在過去的十年中,因為各種節油和替代技術的應用,美國累計減少石油進口2.83億噸;同期歐盟也減少進口1.33億噸。盡管如此,巨大能源龐大的歐洲是阿拉伯海灣國家早已垂涎的市場。2014年歐盟原油消費5.93億噸,其中從前蘇聯地區進口的原油就達到2.96億噸,占其需求的50%;沙特正以空前低價向波蘭等東歐國家的煉油廠進行大規模出口。艾克森(exxon)、殼牌、道達爾和埃尼(eni)等主要西方石油公司在過去幾個月中都已增加對沙特石油的采購,用於在西歐和地中海地區的煉廠,同時削減了俄羅斯石油的采購。

俄羅斯的經濟已經遭受打擊,但仍在以每天1078萬桶的速度生產石油,一方面正在就全球石油供應過剩問題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展開對話,另一方面一直在積極深耕亞洲市場,和科威特和安哥拉等國家一起侵蝕沙特的傳統地盤。歐盟2014年消費天然氣3869億立方米,其中1477億立方米來自俄羅斯,占38.2%。今年11月,歐盟委員會(ec)還曾猛烈抨擊計劃連接俄羅斯與德國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認為這條管道將將加深歐洲對俄羅斯資源的依賴。過去十年間,俄國在中國內陸和太平洋(601099,股吧)沿岸廣布管線,出口石油中多達三分之一流向亞洲。

中國在世界石油進口市場的話語權大幅上升

中國2011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2014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凈進口國。2015年底中國的原油進口量達到1100萬桶/日,占據全球進口份額的四分之一。而整個亞洲地區的總進口量才2350萬桶/日。

12月10日,英國《金融時報》網站援引最新的中國海關數據報導,最近幾年中國從沙特阿拉伯、利比亞等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進口的石油大幅下降,同時從俄羅斯和巴西進口了更多石油。盡管中國逾一半的石油進口來自歐佩克,但中國在過去5年也有意降低對其關鍵供應集團的依賴。從2010年到今年10月的月度進口數據顯示出中國多元化計劃取得成功;今年10月,歐佩克在中國石油進口中的份額降至55%,2012年中期曾達到近70%的尖峰。

在中國大舉投資伊拉克數個大型油田之后,伊拉克增加了對中國的石油出口,但沙特和伊朗在中國石油進口中的份額在過去5年逐步下降,而利比亞不再向中國供應石油。俄羅斯成為主要受益者,其他受益者包括巴西、哥倫比亞和阿曼。但美國能源部的數據顯示,在2014年全球增加的石油消費量中,中國占了40%以上。

中國仍然是歐佩克成員國家爭奪的重點。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制定了將長期出口置於短期收入之上的戰略,尋找更多亞洲買家(也就是中國買家)是這個戰略的一部分。它們的目標是確保自己的市場份額不會進一步下降。沙特和伊朗多次派遣石油官員前往北京與買家洽談,爭取達成長期協議。在激烈銷售競爭的石油市場,長期為外國石油支付高價的中國有了更多選擇。通過雙邊協議獲得石油比在公開市場購買更為有利。中國與俄羅斯、巴西以及其他國家簽署了“貸款換石油”協議。

俄羅斯衛星網12月3日報導,伊朗準備重續與中國的石油合同,並與其他潛在客戶談判。伊朗計劃在制裁取消后立即把每晝夜的石油開采量增加50萬桶,這大約相當於目前出口量的一半。最近兩個月伊朗官方人士曾與中國第二大煉油企業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荷蘭皇家殼牌以及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進行過談判。2016年珠海振戎公司將平均每晝夜從伊朗獲得24萬桶石油,中國石化(600028,股吧)集團將每晝夜獲得26.5萬桶。

世界主要產油國的對華出口競爭愈演愈烈。2015年10月22日,據彭博新聞社援引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報導稱,俄羅斯9月對華石油出口已超過沙特,躍居第一。俄9月共向中國輸出石油404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42%,較今年8月攀升了31%;俄羅斯自2005年來在今年5月首次成為中國最大石油供應國。沙特以395萬噸的規模位列第二,同比下降17%,環比增長1.1%;阿曼則以317萬噸排名第三,同比增長18%,環比增長23%;排名第四的伊朗,9月對華石油出口171萬噸。8月份。伊拉克把俄羅斯從第三位上擠下,而阿曼超越了伊朗。8月份中國從伊拉克進口原油達338萬噸,同比增加25%占伊拉克石油產量的近一半;從伊朗進口原油214萬噸,這比去年同期多出61%。中國8月從安哥拉購進石油352萬噸,年增長9.4%。

不僅如此,中國石油企業和西方國家的大石油公司的戰略合作也開始起步。2015年10月21日,中石油和英國石油公司(bp)向外宣布,“正在就一項戰略結盟進行談判,其中涉及雙方在伊拉克等中東國家合作開發石油資源、雙方關於中國煉化項目的投資,此外還有雙方尋求在全球其它地區設立新的合資企業。一旦達成協議,中石油和bp將包括建立新的合資企業等。” 伊拉克魯邁拉油田是未來合作的重點。

隨著我國石油外交的的卓有成效,我國的海外石油來源更加多元化,石油供應鏈伸向全球各個石油產地。在石油價格戰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在全球石油貿易的格局中,一種以中國為中心的石油貿易體制正在逐步形成,中國的市場話語權也因此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石油戰略儲備計劃穩步推進,能源安全環境也得到大幅度改善。(本文作者清湖漁夫系和訊博客著名博主、和訊評論專欄作者)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