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蛟龍”號搭載首位乘客南海下潛

鉅亨網新聞中心


綜合新華社“向陽紅09”船6月18日電 正在執行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8日搭載首位“乘客”——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在南海下潛,周懷陽在海底實地觀察冷泉區。

18日9時左右,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潛航員唐嘉陵、中國科學院聲學所張東升和周懷陽先后進入潛水器。


9時20分左右,潛水器被布放至水中,蛙人解開潛水器的繩纜。9時37分,潛水器注水完畢開始下潛。10時22分,潛水器已經下潛至水下1300多米,並拋載第一組壓載鐵開始水下作業。

這個潛次是“蛟龍”號第54次下潛,由唐嘉陵擔任主駕駛,張東升負責測試潛水器定位系統,周懷陽在海底實際觀察冷泉區。這個潛次的任務是以長基線定位系統性能驗證為主,首次搭載科學家下潛,採集冷泉區樣品,獲取海底相關環境參數。

據了解,這個潛次在水下作業大約4小時,18日16時左右,潛水器將被回收至母船甲板。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17日進行了首潛,最大下潛深度1509米,中船重工702所“蛟龍”號主任設計師葉聰等三位潛水器設計人員下潛,拍攝了大量冷泉區生物的高清圖像,並取回了碳酸鹽樣本和貽貝樣本。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於6月10日起航,共分為3個航段,預計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開展定位系統試驗,同時兼顧科學研究,包括對海底生態系統、生物和地形等進行調查。

人物

“這一刻等了10多年”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出艙后,接受了其他5位科學家特殊的“歡迎禮”——澆水。五塑料桶水逐一澆在周懷陽身上,他渾身濕透,現場一片掌聲和喝彩聲。“坐中國人自己的潛水器下潛我已經等了10多年了,今天真的是特別激動。在潛水器裡聽中國話,看中國字,感覺很好,很愉快。”周懷陽說。

“今天在水下看到了非常壯觀的景象,相信有了‘蛟龍’我們能有更多發現,更好地了解深海。”周懷陽說。

周懷陽說他等中國人自己的潛水器已經等了10多年一點都不為過。早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籌備和論證階段,周懷陽就是堅定的支持者,希望中國能早日有自己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1000米和3000米海上試驗前,周懷陽負責為潛水器在南海選擇試驗海區。

對於“說中國話、看中國字”的真切感觸則來源於他2006年乘美國“阿爾文”號下潛的經歷。當時,周懷陽作為中方首席科學家參加了中美聯合深潛航次,他還為此自行設計開發了深海熱液噴口原位溫度長期探測系統,並使用這個系統成功進行了國際深海海底首例人工黑煙囪生長實驗。

“最明顯的感覺就是‘阿爾文’號小,‘蛟龍’號裏面環境更好,更舒服一些。”周懷陽說。

1961年出生的周懷陽能成為“蛟龍”號首個下潛科學家,除了因為他是中美聯合深潛航次中方首席科學家、有下潛經驗以及是“蛟龍”號正在執行的“南海深部計劃”成員外,還源於他在深海環境科學、極端環境地質地球化學、海底礦床學和海底原位探測技術等方面較高的學術成就。

周懷陽同事、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楊群慧告訴記者,周懷陽教授一大性格特點就是非常直率。2010年“大洋一號”結束環球科考返回青島時,記者曾採訪過他,當時他就直言不諱地表示,如果世界最先進深海與大洋的科學技術是100分,中國在技術方面只有30分至40分,而在科學方面只有20分至30分。新華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