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利好汽車出口上汽擬建貿易公司提速海外業務
鉅亨網新聞中心
水樓台先得月。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104,SH;以下簡稱上汽集團)正醞釀借助上海自貿區加速對海外市場的開拓。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104,SH;以下簡稱上汽集團)計劃在上海自貿區成立一家貿易公司,以幫助該集團拓展海外業務並降低成本。依托上海自貿區的背景,上汽集團或將率先加快對於中東、拉美等市場的開拓。
對此,上汽集團公關部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上汽集團確實將在自貿區內建立一家負責汽車及零部件進出口業務的貿易公司,但具體時間和其他相關內容尚無法透露。”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上海自貿區突破了目前的條框,放寬了稅收、外匯使用等政策,有利於國內企業加快海外拓展步伐。
這為一直想要擴張海外業務的上汽集團帶來了機會。海外戰略一直是上汽集團的重點,除了此前頻繁嘗試的海外併購之外,上汽集團還聯合通用汽車擴展印度市場。
自貿區帶來的出口機會
總部位於上海的上汽集團率先瞄上了上海自貿區成立帶來的出口機遇。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通過上海自貿區,除了能大幅降低進口車價格外,更重要的是對本土車企的出口業務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他看來,目前我國自主品牌出口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高額關稅。據他介紹,在汽車行業,大部分國家的進口關稅與我國相差不大,目前我國整車進口關稅為25%,零部件為10%。
在此背景下,奇瑞、長城、吉利、上海汽車等大量中國車企都選擇了CKD方式,即向目標市場出口散件,再在當地建廠組裝。“這樣一方面能降低出口成本,另一方面也能提升當地的稅收。”崔東樹稱。
分析認為,作為影響出口量和出口價格的關鍵性因素,目標市場的關稅幾何無疑也將成為中國企業是否能在當地向規模化發展的重要關卡。
“因為目前出口企業享有我國的出口退稅政策,在價格上甚至相較於當地市場更有優勢,因此在銷量上升的同時,也會對當地的車企產生衝擊。”崔東樹進一步表示,“倘若這種貿易模式能夠成行,那未來必有更多的企業,以及更大批量的汽車散件出口國外,到時候是否會引起當地的"反傾銷"還不好判斷。”
“這種模式其實就是小範圍的貿易開放。”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張欣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貿易開放應該是針對雙邊的,作為國內企業加快走出國門的交換條件,對方國家也肯定會有同樣類別的產品進入我國市場,那這些產品是否又會對我國現有的產業造成衝擊?”張欣認為,這種模式的大趨勢是好的,但在實施和推進的過程中必然還存在著諸多博弈與權衡。
[NT:PAGE=$]
上汽海外戰略提速
對於上汽而言,無論這種模式如何推進,抓住先機是最重要的。相較於在國內市場已經排在四大汽車集團中的第一位,上汽集團不溫不火的海外業務成為其目前急需提升的板塊。
目前,上汽乘用車的海外業務銷售還徘徊在萬輛邊緣。上汽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蔣俊介紹,去年,上汽乘用車公司的海外銷量約1萬輛。而同期,奇瑞、吉利突破10萬輛。今年8月,上汽出口856輛,排名出口企業第九名,在數量上也遠遠落後於奇瑞、吉利近萬輛的規模。
“如果在國際上沒有突破,在中國市場也根本不具備核心競爭力。”蔣俊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強調稱,海外業務將會是未來的戰略重點。
事實上,上汽擴張海外市場業務已經動作頻頻。據了解,繼2012年年底MG品牌與泰國正大集團合作進入泰國市場後,今年6月上汽還與埃及當地一家工廠展開合作,採取CKD的方式生產榮威750車型。加上此前上汽在英國的伯明翰長橋工廠,目前該集團已經形成了三大CKD項目基地。
今年,上汽的海外銷售目標為1.2萬輛。“我們先保持穩步發展,但今年我們會進行比較大的轉型。”蔣俊進一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未來銷量逐漸達到一定規模後,上汽出口將會從原來的相應試水階段,過渡到品牌管理階段。“比如我們可能會對中東、南美兩大銷售較好的市場進行營銷方式、管理模式上的切換。在當地建立相應的營銷派出機構,來實現屬地化的管理。”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