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觸底中磨礪投資技能
鉅亨網新聞中心
經濟是否進入了大蕭條,股票市場是不是真的到底了,城投債真的會把中國逼向系統性風險嗎?
在躁動不安的中國資本市場里,沮喪、抱怨,甚至絕望填滿了投資者的心靈,使很多人在懷疑和迷茫中徘徊著。但要看到,這個貌似非常可怕的投資時代的另一面,其實是一個打破老格局、創造新規矩的重要年代。我們可以抓住這一變化過程來一次職業投資的小革命,曾經很多理論和想法都已在殘酷的事實面前低頭屈服。作為一個仍然在學習中的職業投資者,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這次考驗,享受這種痛苦的磨煉。
首先需要我們反思的,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以前,中國拉動經濟靠消費、投資和出口這“三駕馬車”共同帶動,而如今,我們正發展城鎮化為導向的內需增長模式,這是一個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自然嬗變過程。其中最為重要的並非是“中國制造”在銷路上的膚淺變化,更具有實質意義的是,中國經濟終於從一個不用考慮市場規劃,只需按外國人訂單盲目制造的國際產業鏈上的低階角色,走上了自主發展整個產業鏈,從而需要發展出一整套經濟規劃戰略的新階段。毋庸置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大跨步。
以前,中國的企業家和政府部門在外貿訂單到來之前根本不知道,也不在乎全球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有多少,外需能持續多久,整個中國經濟就像一個世界性的大工廠,而廠長卻不是我們自己。
結果,2008年一場世界性金融危機一下把中國大工廠的發展模式打倒在地。雖然當時的驚濤駭浪不久就得到了緩和,但中國的經濟危機卻一直揮之不去地困擾我們。因為,習慣了當打工仔的中國根本不知道如何塑造並管理一個具有完整產業鏈的獨立經濟體。打工仔的思維模式是如何降低成本,如何壓榨自己以擠掉其他打工仔,從來不曾琢磨如何通過科技和制度把有限資源分配給最有效的經濟單位,進而實現滿足社會無限需求的目的。前者創造出的GDP再高也是充滿苦澀的生存規則,而后者才是能叫做經濟管理的科學過程。
可以說,我們一直把GDP的增長當成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結果,但經濟管理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確保可持續的發展才能實現目標,無論GDP還是CPI都不是經濟管理的最終目的。
作為一個職業投資者,首先需要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前景,之后再把每個局部行業和企業合理地置於這一宏觀發展框架之中,最後從簡單的企業利潤和成本層面上去分析微觀經濟體。
讓人可畏的是,由於中國主流思想根深蒂固,很多行業都面臨著上文提及的盲目運營和擴張的現象。金融行業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其中尤以受保護最多的銀行為甚。除了凈息差,融資渠道和客戶群體的壟斷也曾經都是銀行最光鮮的利潤點,正是這些坐享其成的便利如今退化成了銀行發展的最大阻礙,而新政府目前正在一步步地敲碎這些危害正常金融生態的絆腳石。
到了職業投資者發揮其自身價值的時候了:重新審視這些特殊的行業和企業,並重新給予估值。不僅如此,中國的金融行業整體都需要重新定位。原本,金融行業就是服務業中的一員,但中國的金融行業之所以特別高傲,是因為這些受到特殊照顧的企業持有分配融資權的利刃,因此帶著一副高不可攀的權貴之姿。
從投資技術的角度出發,我們同樣需要更新和進步。曾經的老操盤手的經驗可能會逐步通過科學的量化分析總結和發揚光大。短平快的人工投資技巧可能也會被更有效率的電子化交易取而代之。股票、債券、期貨、互換等越發復雜的金融產品將會尋找到在金融市場的合理位置和最適宜的參與群體,而這一細化過程早已經悄然入市,賭傻時代已成為歷史。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