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畸形的中國經濟和投資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0-08 17:30


  大概在一個月前,我閑來無事應邀參加了一個私募基金的晚餐會。大家在飯桌上就日元大幅度貶值和由此所產生的亞洲區域流動性將會大幅度增加的設想展開了討論。

  大家從宏觀到市場結構、從投資者心態到市場估值等全面地討論了整個中國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幾度有人提出中國經濟和中國資本市場結構不平衡等致命傷愈演愈烈的趨勢。但是都被義憤填膺的股票操盤者們用各種的理論和數據所反駁。慢慢的,我們幾個不看好股市的少數人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桌上的食品上。最終這頓晚餐討論的結果是流動性必然流入股市,牛市即將來臨!


  寫這篇專欄時(2013年6月25日星期二)上證指數收盤1959點。套用那英一段經典歌詞:

  “早知道是這樣

  像夢一場

  我又何必把愛都放在同一個地方”

  牛市沒有來,牛皮好像被殘酷的事實所打破。上證指數這次從2334點一路下跌到1849點,20%的跌幅提醒了我們什么?

  這次央行堅持不釋放流動性針對的是中國金融機構脫離經濟實體的結構性問題。這個二元體逐步分離的問題在過去的5年里愈演愈烈,最終導致今天的苦果。在很多投資者看來,央行這種措施貌似是一個具有不確定性的突發事件。其實,有關部門對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脫節趨勢的反應應該說是有其必然性和可預料性的。

  世界金融危機可能已經過去,但是由此而產生的中國經濟危機仍然在繼續。更加可怕的是危機可能還沒有達到高潮。更加痛苦的磨煉可能還在后邊。這次央行的突然調控從小試牛刀的角度可能具有意義。如果從解決問題的角度看,幾乎沒有作用。一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體現出中國經濟曾經發展的錯誤。

  中國經濟到底走到什么地方了?其實看看股市就知道了。中國股市這樣一個有點什么訊息和動態都會激起一股股浪潮的地方,結果在資金如此泛濫的幾年里仍然沒有起色。這不僅僅是投資者趨於理性的證明。同時,它也是實體經濟的良好體現。

  中國實體經濟不是發展速度快慢的問題,而是整體生存的問題。在世界經濟重新定位的今天,我們似乎沒有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內需是一個可持續性的經濟概念。首先從世界經濟的角度分析,世界一直在搞內需。我們好像從來沒有把東西賣到過別的星球。但是,無論是哪種經濟發展模式,效率的提高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在中國現有的野蠻增長中,效率提升的空間都被地里刨食的礦業、賣空氣盒子的房地產以及恐龍般巨大而笨拙的國有企業體系所壓制。

  所以,內需與出口的經濟規則交替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如果,中國的企業可以持續提高效率而非僅僅依靠壓榨代工企業員工為核心競爭力的話,如果iPhone中更多附加值是產生於中國企業的智慧,那么我們的出口真的需要經受如此的痛苦嗎?

  為什么中國的網絡公司可以成功?因為,那是為數不多的沒有絕對壟斷的世界,雖然它是一個較為抽象和虛擬的世界。在經歷了30年改革開放后的今天,中國實體經濟的競爭度已經近似世界水平。但是我們大而不強。

  投資者對中國實體經濟的熱情可能在悄悄淡化。取而代之的都在買房子、買理財產品、高利貸和搞移民。這同樣是經濟長期畸形發展后,在老百姓投資層面的具體表現。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