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若伊朗領導層拒轉變 美伊破冰恐變空談
鉅亨網新聞中心
伊朗總統魯哈尼紐約之行實現了美伊元首34年來首次通話,為兩國關係破冰和解決伊核問題帶來希望。但仍有分析認為,如果伊朗核心領導層並非真心轉變,當前努力恐會前功盡棄,美伊破冰只會淪為空談。
香港《文匯報》報導,分析指出,魯哈尼只是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的「代言人」,後者才是伊朗外交魅力攻勢背後的終極權威。向美國釋放積極信號,勢必惹來革命衛隊等強硬派不滿。哈梅內伊日前曾罕有斥責革命衛隊“干政”,應和魯哈尼稱革命衛隊不應涉足政治的說法,反映了他對魯哈尼的支援。
伊朗憲法賦予最高領袖對伊朗內外政策的最終決定權,奠定其高於總統的地位。前總統哈塔米在1997年至2005年間雖然大推改革,但始終無法說服哈梅內伊,無功而回。有魯哈尼的高級幕僚及西方分析員認為,哈梅內伊此次授權魯哈尼尋求與美國達成協定,也存在撤回這種支援的可能性,這取決於他會給予魯哈尼多少外交努力的空間。
有專家認為,哈梅內伊容許魯哈尼嘗試與西方直接對話,是希望試探美國在核談判上的彈性,並看看美國是否準備承認伊朗是中東主要大國之一的地位。伊朗政治評論員穆薩維指出,如果魯哈尼與美國的談判談判破裂,便印證了哈梅內伊指「西方對伊朗毫無誠意」警告的正確性。
另一方面,在軍事、經濟、政治等領域擁有廣泛影響力的伊斯蘭革命衛隊等強硬派,亦是魯哈尼與西方接觸的一大顧慮。革命衛隊日前就強調,會拒絕任何對製造核武等主要任務構成威脅的和平協議,被認為是對魯哈尼的嚴重警告。美伊破冰,同時意味地緣政局轉變,將影響到伊朗支援敘利亞阿薩德政府和黎巴嫩真主黨等國策,也是革命衛隊慎重考慮的因素。
然而,一旦革命衛隊等強硬派反對聲音開始威脅到國家穩定,哈梅內伊極有可能撤回對魯哈尼的支援。倘若如此,魯哈尼將失去談判資本,伊朗與西方的關係亦恐將打回原形,甚至進一步惡化。如果伊朗核心領導層並非真心轉變,當前努力恐會前功盡棄,美伊破冰只會淪為空談。
雖然伊朗近期發出較溫和論調,但有伊朗知情人士稱,哈梅內伊絕不會在基本立場上妥協。在核問題上,這意味著伊朗只接受一種結果,就是美國及國際社會全面承認伊朗有權擁有並控制自身核計劃。
魯哈尼雖被視為伊朗溫和派,但政治生涯在保守派權力集團中心度過。他在伊斯蘭革命後擔任政府多個職位,1989年起任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SNSC)成員16年,2003至2005年成為伊朗首席核談判代表,晉身國際舞台。他致力調解各方關係的實幹風格,贏得「外交官酋長」稱號。 (接下頁)
[NT:PAGE=$]
魯哈尼1948年生於伊朗北部索爾赫,自小鑽研伊斯蘭神學,在德黑蘭大學完成法學學士學位。1960年代起跟隨已故伊斯蘭革命精神領袖霍梅尼聲討伊朗君主體制,1977年被迫逃離伊朗。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他返國協助穩定局勢,之後在政府核心打滾。2005年艾哈邁迪內賈德當選總統後,他憤然辭去SNSC和核談判代表職務,劃清界線。
魯哈尼主張改善伊朗與國際社會關係,減輕西方制裁力度,重振經濟,獲大量選民支持,今年6月首輪大選便取得過半選票當選總統。
過去5年來,美國總統歐巴馬時刻面臨一個困局︰美國何時願出面擔任世界警察,又何時要求盟國充當「先鋒」,為華府分擔相應的風險和代價?分析指,從歐巴馬在聯合國大會的發言可見,主導美國外交的「歐巴馬主義」(Obama Doctrine)又起變化,歐巴馬已向現實低頭,承認外交影響力有限,即使要在中東動武來維持美國「核心利益」,也不會再試圖強加美國價值觀。
在第一屆任期,歐巴馬政府的外交思想是當美國面臨直接威脅時,應毫不猶豫地訴諸軍事行動。與此同時,歐巴馬亦與前任布希政府劃清界線,明言不願將美軍用在曠日持久、不緊密涉及本國利益、並缺乏盟友支持的衝突中。當時他描繪美國在中東兩大目標-推動民主進程,與伊斯蘭世界和解。
這背後戰略考慮,是讓美國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泥沼抽身,在中東著重「守成」,將更多資源用於所謂全球戰略再平衡。然而伊拉克和利比亞戰後一片混亂、埃及動盪、以色列和伊朗緊張升級,種種跡象顯示歐巴馬的盤算落空。
最近一個月,歐巴馬的中東政策不斷「扭轉」,先是揚言攻打敘利亞又突然放棄,到了在聯國大會上,又聲言準備使用軍事力量等全部資源,確保美國在中東和北非地區的核心利益。他將致力於兩件高風險外交行動:尋求談判解決美伊對立,以及為巴勒斯坦人建立獨立的國家,讓其與以色列安然相處。
打與不打,一直困擾歐巴馬政府,外界關注它在經歷5年來中東政策的曲折後,是否還再想動武。在國內外一片反對聲音下,歐巴馬擱置攻敘,若敘政府日後背棄交出化武的承諾,美國亦難以令人信服其武力威懾。
伊朗比敘利亞更棘手,牽涉美國和以色列重大利益,歐巴馬已明確表示不容許伊朗在他任內取得核武,華府官員透露,若未來半年內仍無法以外交手段阻止伊朗發展核武,歐巴馬將愈趨受壓軍事打擊伊朗核設施。問題是,「歐巴馬主義」反覆5年,是否還值得相信?
美國去年推出「重返亞太」政策,意圖從中東收縮,集中力量遏制中國和俄羅斯,但美國近期深陷中東泥淖,《華爾街日報》引述出席聯合國大會的亞洲外交官稱,很懷疑歐巴馬政府在目前形勢下,如何將美國軍事和外交資源從中東調配至亞洲。
美國國務卿克里2月上任以來僅出訪亞洲1次,但赴中東則達7次之多。地緣政局分析機構Stratfor首席分析員卡普蘭直指克里「沉迷」中東,認為亞洲國家都明白,克里對亞洲的關注程度遠不及前任美卿希拉芯。卡普蘭稱,由於美國再次捲入中東事務,「中國可稍為鬆口氣」。 (接下頁)
[NT:PAGE=$]
卡普蘭指,歐巴馬政府最大的外交創新就是「重返亞太」,但克里降低其重要性;國防部長哈格爾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都無意向敘利亞動武,並希望集中亞太政策,但他們都被克里拖了後腿。他認為克里只顧敘利亞人道問題,為了挽救歐巴馬在美國本土的形象,賠上重要的地緣政治利益。
美國總統歐巴馬及伊朗總統魯哈尼日前歷史性電話通話,為兩國融冰邁出重要一步。為表示友好,美國更於魯哈尼臨別之際,將一隻有2700年歷史的波斯純銀「獅鷲」酒杯送還伊朗。隨團訪美、專責文化機構及博物館管理的伊朗副總統納杰菲形容,此舉將向伊朗人帶來正面訊息。
這次送予伊朗的「獅鷲」純銀酒杯,是公元前7世紀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藝術品。美國國務院表示,海關2003年從一批走私文物中檢獲該酒杯,估值逾100萬美元。魯哈尼透露,美方日前聯絡伊朗,並稱「我們有禮物送給你們」,他形容這是特別的禮物。納杰菲則希望,「獅鷲」回歸只是標誌其他文物歸還的開始。
伊朗是有近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公元前6世紀古波斯帝國盛極一時,成為世上首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但它先後遭希臘人、阿拉伯人等入侵統治,故波斯帝國的興衰和多民族文明交融,造就波斯民族多元文化。
藝術方面,波斯人在石塊、木材等材料繪畫栩栩如生的動物和花卉圖案,令波斯繪畫以精緻細膩而聞名世界。波斯地毯是世上最精細、最具裝飾性的地毯之一,對色澤搭配等方面有極高要求。
波斯文學是另一種文化遺產,伊朗文學創作在中世紀發展極盛,許多用波斯語寫成的著作聞名於世,其中詩歌被譯成多種文字。語言文字發展則可分為3個階段,近代波斯語則是伊朗現時通用語言。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