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mm趨勢論壇,揭示18吋晶圓製程標準最新進展
鉅亨網新聞中心
精實新聞 2013-10-15 記者 王彤勻 報導
為克服製程微縮帶來日益嚴峻的設計複雜度與成本提升等挑戰,朝向18吋(450mm)晶圓製造邁進,已成為半導體產業共同努力的目標。然而,18吋晶圓世代的有效轉型無法一蹴可幾,必須有賴業者合作制定規範,並提升生產技術才有可能。在今年SEMICON Taiwan期間,SEMI的450mm製程趨勢論壇即邀請到G450C、英特爾、KLA Tencor、和SUMCO等多家業者,討論SEMI的450mm技術專案小組,在促進次世代半導體產業發展所做的努力以及最新成果。
其中,矽晶圓大廠SUMCO的Kazushige Takaishi,介紹了該公司目前450mm晶圓製造的發展方向與現況。他指出,自2011年起,SUMCO便已跟隨SEMI M74、2012~2013年的M76以及2014年的最新M1規範開發450mm晶圓。而目前不論在平坦度(flatness)和LLS(Localized Light Scattering)方面,SUMCO都已能滿足M76規範的品質需求。而針對M1規範,平坦度仍需進一步改善,但LLS已能符合。至於最新的無凹槽(notchless)晶圓製造,屬新製程尚有許多挑戰待克服,目前仍在進行中。
全球450mm聯盟(G450C)的Kwangwook Lee則是說明了新的邊緣排除區(Edge Exclusion)提案。他解釋,所謂邊緣排除區就是無法確保製造產品品質的晶圓邊緣區域。隨著晶圓直徑的增加,邊緣排除區的比例會隨之減少,從8吋晶圓邊緣排除區的6.3%,減少至12吋晶圓4.1%,以及18吋晶圓的2.7%。而可使用的晶圓面積與製造成本息息相關,若能減少1mm的邊緣排除區,意味著能增加18吋晶圓0.9%的可用面積,甚至若能將邊緣排除區降至0,則相當於增加12吋晶圓6.2%的面積。
根據目前SEMI M1規範,邊緣排除區定義為2mm,但這樣的大小是否能滿足實際需求仍然還有爭議。為了進一步提升成本效益,已有業者試圖將邊緣排除區縮小為1.5mm,甚至朝無排除區的目標邁進。Kwangwook Lee表示,將排除區從2mm縮小至1.5mm,即能夠增加1%的晶片數量,成本效益是很顯著的。雖然須克服矽晶材料、可靠度、CMP邊緣移除一致性等多項製造瓶頸,但從研究結果來看,可行性仍然很高。因此,G450C預計會在今年底以前提出SEMI M1標準的修正提案。
最後,英特爾的Mike Goldstein則說明了450mm晶圓規格的挑戰。他回顧了過去半導體產業從6吋陸續移轉到8吋與12吋晶圓的歷程,指出每一次的世代移轉,業界共同合作與標準制定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對450mm晶圓移轉來說更是如此。
他強調,目前G450C正與供應商密切合作,已完成了超過50個工具平台的開發與測試。下一個階段,各家IC製造商將自行建立試產線,因此接下來,對於自動化系統、量測與生產製程工具的需求將會浮現。他相信,450mm晶圓製造工具將會持續進展,與當初產業朝12吋移轉一樣,終將能滿足業者的實際生產需求。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